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32,分4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灵台
似郎第六
昭阳第一
平阳第
第三声
文忠品第
词典
第一
次第
第二
第三
甲第
科第
第五
及第
高第
典故
相关人物
第五颉


《庄子》杂篇·卷八上《庚桑楚》
「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晋·郭象注:「灵台者,心也,清畅,故忧患不能入。」

例句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 刘禹锡 学阮公体三首

典故
似郎第六
  
张郎

相关人物
张昌宗
 
武则天


《大唐新语》卷九〈谀佞〉~43~
张易之兄同休,尝请公卿宴于司礼寺,因请御史大夫杨再思曰:「公面似高丽,请作高丽舞。」再思欣然,帖纸旗巾子,反披紫袍,作高丽舞,略无惭色。再思又见易之弟昌宗以貌美被宠,因谀之曰:「人言六郎似莲花。再思以为不然,只是莲花似六郎耳。」有识咸笑之。
典故  
昭阳第一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哀江头〉
少陵【案:汉宣帝葬杜陵。许后葬南园。谓之小陵。后人呼为少陵。杜甫家焉。】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辇前词人带弓箭】,白马嚼齧黄金勒【白马嚼齧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翻身向空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一笑正坠双飞翼】【一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欲往城南望城北】。
典故
平阳第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平阳公主
 
卫子夫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978~
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出平阳侯邑。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初即位,数岁无子。平阳主求诸良家子女十馀人,饰置家。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主见所侍美人。上弗说。既饮,讴者进,上望见,独说卫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上还坐,驩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宫。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彊饭,勉之!即贵,无相忘。」入宫岁馀,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

例句

歌舞平阳第,园亭沁水林。 李适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典故
三峡无猿
 
三声断肠
 
三声猿
 
猿三叫
 
猿鸣泪沾裳
 

《水经注疏》卷三十四〈江水〉~2834~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閒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其閒,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例句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孟郊 巫山曲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 孟郊 巫山高

猿鸣孤月夜,再使泪沾裳。 张说 和朱使欣道峡似巫山之作

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徐凝 观钓台画图

闻道建溪肠欲断,的知断著第三声。 戴叔伦 和崔法曹建溪闻猿

猿叫三声断,江流一水通。 戴叔伦 次下牢韵

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 常建 岭猿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李端 送刘侍郎

楚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三声欲断疑肠断,饶是少年今白头。 杜牧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杜甫 秋兴八首

不及巴山听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 杜荀鹤 秋夜闻砧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 杜荀鹤 长安冬日

九江有浪船难济,三峡无猿客有愁。 无名氏诗

悲猿何处发,郢路第三声。 皇甫冉 赋得郢路悲猿

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雍裕之 江上闻猿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韦庄 黄滕山下闻猿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骆宾王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典故
思公屏
 
文忠品第


《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十二〈洛阳牡丹记·花品序〉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余居府中时,尝谒钱思公于双桂楼下,见一小屏立坐后,细书字满其上。思公指之曰:“欲作花品,此是牡丹名,凡九十余钟”。余时不暇读之。然馀所经见而今人多称者,才三十许种。不知思公何从而得之多也。计其馀,虽有名而不著,未必佳也。故今所录,但取其特著者而次第之。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农家类〉
《牡丹谱》一卷,欧阳修撰。少年为河南从事,目击洛阳花之盛,遂为此谱。蔡君谟书之,盛行于世。
《國語辭典》:第一  拼音:dì yī
最先、最前、最好、最重要的。如:「他好胜心强,每件事都要得第一。」
《國語辭典》:次第  拼音:cì dì
1.次序、依次。《三国演义》第四五回:「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老残游记》第八回:「车夫等人次第出来,方才从石壁缝里把子平拉出。」
2.接著、转眼。南唐。冯延巳〈忆江南。今日相逢花未发〉词:「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3.形容迅速。唐。白居易 观幻诗:「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
4.规模。《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每年燕山市井,如东京制造,到己酉岁方成次第。」
5.眉目、头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他明日回话,必有个次第。」《水浒传》第一七回:「太守问我贼人消息,我回覆道:『未见次第,不曾获的。』」
6.光景。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漢語大詞典》:第二
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分類:复姓
《漢語大詞典》:第三
复姓。 汉 田广 孙 田癸 为 第三 氏。见 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
分類:复姓
《國語辭典》:甲第  拼音:jiǎ dì
1.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赐列侯甲第,僮千人。」晋。张华〈轻薄篇〉:「甲第面长街,朱门赫嵯峨。」
2.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上赖祖宗之荫,下托贤妻之德,举中甲第。」
《國語辭典》:甲科  拼音:jiǎ kē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汉代课士分甲乙丙三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甲科试题最难。《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唐。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2.明清以后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四川新都县有一乡宦,姓杨,是本朝甲科。」也称为「甲榜」。
《國語辭典》:科第  拼音:kē dì
1.依科别考核以定其等第。《汉书。卷九。元帝纪》:「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2.唐以来设科取士,因次第有甲乙,因称科举为「科第」。《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者,怎尽由科第耶?」宋。苏轼 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诗三首之三:「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漢語大詞典》:第五
复姓。 东汉 时有 第五伦 。见后汉书本传。
分類:复姓本传
《國語辭典》:及第  拼音:jí dì
旧称科举中试为「及第」。《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第为及第。」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老夫自到京师,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
《國語辭典》:高第  拼音:gāo dì
科举考试名列前茅。《汉书。卷七六。尹翁归传》:「以高第入守右扶风,满岁为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怅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國語辭典》:灵台(靈臺)  拼音:líng tái
1.心灵。《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晋。郭象。注:「灵台者,心也。」
2.古代天子观察天文气象的台子。《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礼毕,登灵台,望云物。大赦天下。」也作「露台」。
3.《诗经。大雅》的篇名。共五章。根据〈诗序〉:「灵台,民始附也。」或以为美文王游乐之诗。首章二句为:「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漢語大詞典》:六郎
(1).旧唐书·杨再思传:“ 易之 之弟 昌宗 以姿貌见宠倖, 再思 又諛之曰:‘人言 六郎 面似莲花; 再思 以为莲花似 六郎 ,非 六郎 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 张昌宗 行六,故云。后用为咏莲之典实。 宋 陆游 《荷花》诗:“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 六郎 。” 明 徐渭 《红佛桑》诗之一:“都争茜颊堪千鎰,谁问莲花似 六郎 。” 鲁迅 《秋夜有感》诗:“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 六郎 。”
(2). 宋 杨继业 之六子 杨延昭 英勇善战,在边防二十馀年,屡挫 契丹 兵将,人称 杨六郎 。详见宋史本传。
《國語辭典》:千门(千門)  拼音:qiān mén
宫门。唐。杜甫〈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國語辭典》:明眸皓齿(明眸皓齒)  拼音:míng móu hào chǐ
形容美人容貌明丽。唐。杜甫〈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也作「皓齿明眸」。
《漢語大詞典》:第三声(第三聲)
(1).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 巴 东 三峡 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 唐 戴叔伦 《和崔法曹建溪闻猿》:“闻道 建溪 肠欲断,的知断著第三声。” 唐 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楚 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2).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