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笙钟(笙鐘)
谓陈于东方之钟乐。仪礼·大射:“设乏西十北十,凡乏用革,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鐘。” 郑玄 注:“笙,犹生也。” 胡培翚 正义引 褚寅亮 曰:“东为阳中,万物以生,故东方曰笙鐘、笙磬。”
分類:东方
《骈字类编》:竽笙
礼记檀弓见钟磬下笙又月令见钟磬下籥又乐记见箫管下 周礼 师掌教吹竽笙埙 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注郑司农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疏按通卦验竽长四尺二寸注云竽管类用竹为之形参差象鸟翼鸟火禽火数七冬至之时吹之冬水用事水数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长盖取于此也笙十三簧广雅云笙以匏为之十三管宫管在左方竽象笙三十六管宫管在中央礼图云竽长四尺二寸此竽三十六簧与礼图同成战国策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 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笙琴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汉书礼乐志钟鼓竽笙云舞翔翔招摇灵旗九夷宾将罟淮南子末世之政田渔重税关市急征泽梁毕禁网 无所布耒耜无所设民力竭于徭役财用殚于会赋居者无食行者无粮老者不养死者不葬赘妻鬻子以给上求犹弗能赡愚夫蠢妇皆有流连之心悽怆之志乃使始为之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失乐之本矣 道德指归论钟鼓琴瑟间以竽笙
《國語辭典》:笙诗(笙詩)  拼音:shēng shī
《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六篇,俱有义无辞,后人以为古者乡饮酒燕礼皆用以配他诗,以笙奏之,一歌一吹,故称为「笙诗」。
《骈字类编》:笙笛
唐书韦绦传见杯案下笙李绅悲善才诗翠娥列坐层城女笛 参差齐笑语
分类:笙笛
《漢語大詞典》:笙篁
即笙。笙由密集而长短不一的竹管制成,故称。 唐 孟郊 《长安道》诗:“高阁何人家,笙篁正喧吸。” 唐 李绅 《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 唐 无名氏 《竹枝子曲》:“罗幌尘生,帡幃悄悄,笙篁无绪理。”
《骈字类编》:笙鼓
诗籥舞笙鼓乐既和奏传秉籥而舞与笙鼓相应
《漢語大詞典》:和笙
小笙。 唐 李百药 《笙赋》:“纵调文於雅笛,留神思於和笙。”宋史·乐志四:“匏部有六:曰竽笙,曰巢笙,曰和笙,曰闰餘匏,曰九星匏,曰七星匏。”
《漢語大詞典》:龙笙(龍笙)
笙的一种。指声如龙吟或以龙为饰的笙。 唐 卢仝 《题褚遂良孙庭竹》诗:“负霜停雪旧根枝,龙笙凤管君莫截。”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龙笙罢奏凤絃停,共听娇喉一鶯囀。”参见“ 龙笛 ”。
分類:如龙
《漢語大詞典》:龙笛(龍笛)
亦作“ 龙篴 ”。 指笛。据说其声似水中龙鸣,故称。语本 汉 马融 《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后则多指管首为龙形的笛。 唐 虞世南 《琵琶赋》:“叶笙鏞之律吕,叅钟石之经纬,於是凤簫輟吹,龙笛韜吟。” 宋 姜夔 《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词:“象笔带香题,龙笛吟春咽。”元史·礼乐志五:“龙笛,制如笛,七孔,横吹之,管首制龙头,衔同心结带。”
分類:据说水中
《漢語大詞典》:合笙
见“ 合生 ”。
《國語辭典》:合生  拼音:hé shēng
1.唐代的一种伎艺。表演时以歌咏为主,并穿插舞蹈。《新唐书。卷一一九。武平一传》:「始自王公,稍及闾巷,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
2.宋代的一种说唱伎艺。艺人在表演当场指物赋诗。宋。洪迈《夷坚支志乙。卷六。合生诗词》:「江浙间路岐伶女,有慧黠知文墨,能于席上指物题咏,应命辄成者,谓之『合生』。」也称为「合笙」、「唱题目」。
《漢語大詞典》:鹤笙(鶴笙)
指仙乐。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姚明府:“ 杭州 太守 徐信轩 先生 敬 为作啟徵诗,词气雄壮,结段尤佳,云:‘当夫神祠月黑,山阿雨来,远闻鹤笙,自天而下。’”
分類:仙乐
《漢語大詞典》:笙籁(笙籟)
笙和籁。籁,古管乐器,箫属,三孔。 元 李材 《席上赋老松怪柏图》:“枝柯千尺入层汉,笙籟万壑鸣惊湍。”
《分类字锦》:为笙(为笙)
吴筠 绿竹诗 何当逄采拾,为君笙与篪。
分类:
《骈字类编》:笙囊
唐 李商隐 河阳诗 绿绣笙囊不见人,一口红霞夜深嚼。
《漢語大詞典》:匏笙
(1).即笙。因用匏为座,故名。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音者,土曰塤,匏曰笙。”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又有小匏笙二,製如大笙。”
(2).泛指乐器。 清 丁澎 《〈定山堂诗馀〉序》:“诗为有律之文章,而非匏笙之辞曲矣。”
分類:乐器
《漢語大詞典》:笙匏
笙和匏。匏,指笙竽一类的管乐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