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96,分74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椽笔
珥笔
妙笔
援笔
老笔
文笔
弄笔
笔头
词笔
画笔
纸笔
笔意
吟笔
亲笔
笔锋
《國語辭典》:椽笔(椽筆)  拼音:chuán bǐ
晋代王珣梦见有人给他一只粗大如椽的笔,便认为将有大手笔的事发生。不久果然皇帝驾崩,因为王珣文笔极佳,所有的哀册谥议,皆由王珣草拟。见《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后用以称赞人文笔出众。《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珠玉。」
《國語辭典》:珥笔(珥筆)  拼音:ěr bǐ
插笔于冠侧,以备记事。《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辇毂。」
《國語辭典》:妙笔(妙筆)  拼音:miào bǐ
神妙之笔。比喻技能高妙的笔法。宋。仲殊 减字木兰花。谁将妙笔词:「谁将妙笔,写就素缣三百匹。」
《國語辭典》:援笔(援筆)  拼音:yuán bǐ
执笔写字。《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分類:执笔
《漢語大詞典》:老笔(老筆)
老练娴熟的笔法。 唐 李白 《题上阳台》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凡小篆喜瘦而长,竵匾之法,非老笔不能也。” 明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题沈石田临倪画:“先生老笔密思,於 元镇 若淡若疏者异趣耳。” 清 郑燮 《题高凤翰寒林雅阵图》:“人但羡其末年老笔,不知规矩準绳自然秀异絶俗,於少时已压倒一切矣。”
《國語辭典》:文笔(文筆)  拼音:wén bǐ
1.六朝称文章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晋书。卷七七。蔡谟传》:「谟博学,于礼仪宗庙制度多所议定,文笔议论,有集行于世。」
2.文章、文辞。《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南史。卷六八。刘师知传》:「博涉书传,工文笔,善仪体。」
《國語辭典》:弄笔(弄筆)  拼音:nòng bǐ
1.舞弄文笔。《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吾死之后,汝辈弄笔,当置吾何地!」《红楼梦》第二一回:「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2.执笔写字、为文、作画。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唐。元稹 闺晚诗:「调弦不成曲,学书徒弄笔。」
《國語辭典》:笔头(筆頭)  拼音:bǐ tóu
笔尖、笔端。唐。杜牧 池州清溪诗:「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
《漢語大詞典》:词笔(詞筆)
指有韵和无韵的文字,亦指赋诗作文的才能。陈书·文学传·岑之敬:“ 之敬 始以经业进,而博涉文史,雅有词笔,不为醇儒。” 宋 姜夔 《暗香》词:“ 何逊 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蒋智由 《久思》诗:“久思词笔换兜鍪,浩荡雄姿不可收。”
《漢語大詞典》:画笔(畫筆)
(1).绘画用的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我便赁马进城,顺路买了画碟、画笔、颜料等件。”
(2).绘画作品。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其 江 南 徐熙 、 唐 希雅 , 蜀 黄筌 父子,画笔甚多。”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大体 源 及 巨然 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3).绘画技法。 金 元好问 《跋紫微刘尊师山水》:“尊师爱画山水,晚得 郭熙 《平远》四幅,爱而学之,自是画笔大进。”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于此间突然遇见粗暴刚勇的画笔,将来派的创作,令人的神意由攸乐一变而为奋动,又带几分烦恼。”
《國語辭典》:纸笔(紙筆)  拼音:zhǐ bǐ
1.纸与笔,泛指书写的文具。《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左右取纸笔与胜,胜写毕,呈上。」《文明小史》第四八回:「白趋贤就借一品香的纸笔,写了五张请客票。」
2.字据、借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七。燕子赋》:「今日之下,(乞与)些些方便,还有纸笔当直,莫言空手冷面。」《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陈四老爷一时银子不凑手,就托他情愿对扣借一百银子还他,限两个月拿二百银子取回纸笔。」
《國語辭典》:笔意(筆意)  拼音:bǐ yì
指诗文或书画所表现的意态、情致、旨趣、风格等。《新唐书。卷九七。列传。魏徵》:「叔瑜,豫州刺史,善草隶,以笔意传其子华及甥薛稷。」宋。范成大 喜收知旧书复畏答书诗二首之一:「笔意不如当日健,鬓边应也雪千茎。」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晋唐小楷真迹》:「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彩奕然。」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续录二》:「或曰:『此青雷自作,托之古人。』然青雷诗格婉秀,如秦少游小石调,与二诗笔意不近。」
《漢語大詞典》:吟笔(吟筆)
写诗的笔;诗人的笔。 宋 梅尧臣 《李少傅郑圃佚老亭》诗:“春禽时弄吭,清景付吟笔。” 宋 陈与义 《再用迹字韵成一首呈判府》:“尚餘烟月债,驱使入吟笔。” 元 赵善庆 《忆王孙·述忆》曲:“吟笔未成 贾谊 策,鬢毛衰。”
分類:写诗诗人
《國語辭典》:亲笔(親筆)  拼音:qīn bǐ
1.亲自动笔书写。如:「毕业前夕,我亲笔写了一封信,向老师表示感谢之意。」《三国演义》第五四回:「玄德亲笔写成文书一纸,押了字。」《儒林外史》第八回:「内有一本,是高青邱集诗话,有一百多纸,就是青邱亲笔缮写,甚是精工。」
2.亲自所作的字画。如:「这幅水墨画是大师的亲笔,错不了。」《儒林外史》第七回:「梅玖指著向和尚道:『还是周大老爷的亲笔,你不该贴在这里;拿些水喷了,揭下来裱一裱,收著才是。』」《绿野仙踪》第一五回:「次早,递与城璧拆开,三人同看。城璧见果是他儿子亲笔,上面有许多悽惨语,叮咛嘱咐。」
《國語辭典》:笔锋(筆鋒)  拼音:bǐ fēng
1.笔毫的尖锋。唐。李白〈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2.书法笔画的棱角、锋芒。宋。姜夔〈续书谱〉:「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九。书诀。唐太宗笔法诀》:「趯须存其笔锋得而出,策须仰策而收。」
3.比喻所写的文章。如:「他的笔锋常带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