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离意(離意)
犹离心。管子·禁藏:“五曰:深察其谋,谨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内不信,使有离意。”
分類:离心
《漢語大詞典》:解情
犹离心。新唐书·忠义传序:“姦鈇逆鼎,搏人而肆其毒,然杀一义士,则四方解情,故乱臣贼子赩然疑沮而不得逞。”
分類:解情离心
《國語辭典》:背心  拼音:bèi xīn
无袖无领的上衣。《红楼梦》第三回:「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搯牙背心一个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也称为「背褡」、「背单」、「搭背」、「坎肩」。
《漢語大詞典》:携心(攜心)
离心。清史稿·拜音达里传:“居数年, 拜音达里 之族有叛附 叶赫 者,部众有携心。”
分類:离心
《漢語大詞典》:走心
(1).离心;变心。《汉书·晁错传》:“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 谭亿 《麦收之前》:“凭良心说,我可是没走心啊!”
(2).谓心不在焉。相声《小神仙》:“说着说着说错啦!怎么回事?走心啦!”
《漢語大詞典》:携爽(攜爽)
离心。《魏书·卢渊传》:“逮 孙皓 暴戾,上下携爽,水陆俱进,一举始克。”
分類:离心
《國語辭典》:异端(異端)  拼音:yì duān
1.由本位角度指称其他不同的学说、流派。《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唐。玄宗〈孝经注序〉:「嗟夫!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2.和传统道德思想,尤指和儒家思想相违背的邪说。《红楼梦》第五八回:「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的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國語辭典》:疑贰(疑貳)  拼音:yí èr
因猜忌疑惑而生异心。《晋书。卷七七。殷浩传》:「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桓温相疑贰。」《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
《漢語大詞典》:不携(不攜)
无离心。国语·周语上:“分均无怨,行报无匱,守固不偷,节度不携。” 韦昭 注:“携,离也。”
分類:离心
《國語辭典》:携贰(攜貳)  拼音:xī èr
有二心。指离心、不相亲附。《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居乃携贰,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贞观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老扶幼,来往数年,卒无一户亡去。此由陛下矜育抚宁,故死不携贰也。」
《國語辭典》:携离(攜離)  拼音:xī lí
离心,背叛。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部落携离,酋豪猜贰。」
《國語辭典》:离叛(離叛)  拼音:lí pàn
脱离背叛。《管子。形势解》:「失天之道,则民离叛而不听从,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骆统》:「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遂行之。」
分類:离心背叛
《漢語大詞典》:疑异(疑異)
(1).疑义异文;疑问异议。后汉书·桓谭传:“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 刘歆 、 杨雄 辩析疑异。”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2).猜疑离心。后汉书·董卓传:“明年春, 傕 因会刺杀 樊稠 於坐,由是诸将各相疑异, 傕 汜 遂復理兵相攻。”
(3).疑惑诧异。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忽曛黑中一山横前,有窍如月,数百人皆自此入。心方疑异,而身亦度窍矣。”《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却説 魏延 在本寨中,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
《漢語大詞典》:离携(離攜)
谓离心,不团结。 清 端方 《请平汉满畛域密折》:“是以全国离携,屡经挫败。”
分類:离心团结
《漢語大詞典》:携解(攜解)
离心解体。新唐书·宦者传·程元振:“ 瑱 等上将, 冕 、 光弼 元勋,既诛斥,或不自省,方帅繇是携解。”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然部党益携解,由是 能元晧 以伪 淄青 节度使、 高秀巖 以 河东 节度使并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