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武德  拼音:wǔ dé
1.用兵所应遵守的准则。《尉缭子。兵教上》:「此之谓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2.军人必须具备的品德。即《孙子兵法。始计》所说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期望军人能「智者不惑、信者不贰、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严者不私」。
3.汉雅舞名。
4.唐高祖的年号。(西元618~626)
《漢語大詞典》:武德舞
雅舞名。多用于宗庙祭礼。汉书·礼乐志:“《武德舞》者, 高祖 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东观汉记·明帝纪:“上尊号曰 显宗 ,庙与 世宗 庙同,而祠祫祭於 世祖 之堂,共进《武德》之舞。”宋书·乐志一:“﹝ 汉高祖 ﹞又造《武德舞》,舞人悉执干戚。”隋书·音乐志上:“皇考 高祖武皇帝 神室奏《武德舞》辞。”
《漢語大詞典》:世难(世難)
当世的灾难、祸乱。三国志·蜀志·刘焉传:“ 焉 内求 交阯 牧,欲避世难。”周书·周惠达传:“尝使至 洛 , 魏孝武 与 惠达 语及世难。” 唐 卢纶 《长安春望》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鬢客 秦 关。” 明 刘基 《次韵和刘彦箕〈忆山中〉篇》:“世难有身空自累,诗成无鴈倩谁将?”
《漢語大詞典》:寇攘
(1).劫掠;侵扰。书·费誓:“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有常刑。” 孔 传:“军人无敢暴劫人。” 宋 岳飞 《奏乞复襄阳札子》:“今外有 金 敌之寇攘,内有 杨么 之窃发。”
(2).引申指由兵匪劫掠侵夺所造成的祸乱。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赖上威灵,致寇攘之熄灭;属时休庆,获稼穡之丰登。”
《漢語大詞典》:贼盗(賊盜)
(1).指偷窃、劫夺财物的人。管子·七法:“姦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 尹知章 注:“盗贼之人,常欲损败於物也。” 晋 张载 《七哀诗》:“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清 阎尔梅 《万佛阁募缘疏》:“百姓妇女,市儿贼盗,转相煽惑,姦藏祸深。”
(2).谓偷窃、劫夺财物。隋书·西域传·漕国:“国法严整,杀人及贼盗皆死。”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三折:“你既管着风火贼盗,有 李庆安 人命公事,你怎生不捉拿?”红楼梦第七三回:“贼盗事小,倘有别事,略沾带些,关係非小!这事岂可轻恕?”
(3).指阴谋祸乱。春秋·桓公十五年“ 郑伯突 出奔 蔡 ” 晋 杜预 注:“ 突 既篡立,权不足以自固,又不能倚任 祭仲 ,反与小臣造贼盗之计,故以自奔为文罪之也。”
《漢語大詞典》:纷纠(紛糾)
亦作“ 纷糺 ”。
(1).纠纷;纷扰;祸乱。史记·陈丞相世家论:“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魏书·地形志上:“ 魏 自 明 庄 ,寇难纷糺。” 宋 司马光 《清逸处士魏君墓志铭》:“夺攘纷纠兮,非愚则狂,惟君之生兮,遭世寧昌。” 明 唐顺之 《送林宜兴迁官南部》诗:“谁言簿书日纷纠,劳君为我频置酒。”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我企望谈谈笑笑,学着 仲连 、 安石 们,替他们解决些纷纠,扫却了胡尘。”
(2).交错杂乱貌。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冈峦纷纠, 天彭 双闕而作门;珠贝浮沉, 巴水 三迴而成字。” 唐 李华 《仙游寺》诗:“灵溪自兹去,紆直互纷纠。”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山川纷纠盘,佳气亦苍苍。”
《漢語大詞典》:定乱(定亂)
平定祸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 唐 柳宗元 《愈膏肓赋》:“非药曷以愈疾?非兵胡以定乱?”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张娘心许》:“扶危定乱真吾愿。”
《漢語大詞典》:戡难(戡難)
消弭祸乱。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况顷者运属履危,时当戡难。”《新唐书·陆贽传》:“ 兴元 戡难功,虽爪牙宣力,盖 贄 有助焉。”
分類:消弭祸乱
《国语辞典》:致乱(致乱)  拼音:zhì luàn
招徕祸乱。《三国演义》第一回:「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
分类:招徕祸乱
《漢語大詞典》:乱萌(亂萌)
(1).乱民。 汉 桓宽 盐铁论·授时:“三代之盛无乱萌,教也; 夏 、 商 之季世无顺民,俗也。” 宋 梅尧臣 《运使刘察院因按历归西京拜省》诗:“朔北遏乱萌,褒嘉赐璽书。”参见“ 乱民 ”。
(2).祸乱的苗子。《三国演义》第三一回:“主公若废长立幼,此乱萌也。”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 巴山 能够严查奸细,防止乱萌,值得嘉奖。”
分類:祸乱
《國語辭典》:乱民(亂民)  拼音:luàn mín
1.治理人民。《书经。说命中》:「不惟逸豫,惟以乱民。」
2.破坏社会、违法犯纪的人。《周礼。地官。大司徒》:「八曰乱民之刑。」《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而今是四海一家的时候,任你荆轲、聂政,也只好叫做乱民。」
3.侵扰人民。《韩非子。诡使》:「入则乱民,出则不便也。」
《漢語大詞典》:连祸(連禍)
(1).接连发生祸乱。 汉 焦赣 《易林·坤之离》:“ 齐 鲁 争言,战於 龙门 ,构怨连祸,三世不安。”《北史·百济传》:“自 冯氏 数终,餘烬奔窜,丑类渐盛,遂见陵逼,构怨连祸,三十餘载。”
(2).谓受牵连而遭祸。新唐书·隐逸传·武攸绪:“俄而诸 韦 诛, 武氏 连祸。”
《國語辭典》:乱源(亂源)  拼音:luàn yuán
祸乱、乱事的根源。如:「过于功利的价值观,正是今日社会经济骚动的乱源。」
分類:祸乱根源
《漢語大詞典》:大威
(1).犹大畏。最可畏惧的事。指祸乱。老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朱谦之 校释引 罗振玉 曰:“ 敦煌 庚本作‘大畏至矣’。”
(2).大的权威;大的威势。《战国策·齐策六》:“且吾闻,傚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贼虽战胜,而素慑大威,客主不相知,夜遂引去。”
《漢語大詞典》:鼓乱(鼓亂)
煽动祸乱。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卿谏赏盗》:“趋而不禁,人尽盗矣。是鼓乱也,不臧孰甚焉?”
分類:煽动祸乱
《漢語大詞典》:遘祸(遘禍)
(1).造成祸乱。遘,通“ 构 ”。后汉书·冯衍传下:“忿战国之遘祸兮,憎权臣之擅彊。”
(2).遭遇祸患。后汉书·孔融传:“故 鼂错 念国,遘祸於 袁盎 ; 屈平 悼 楚 ,受譖於 淑 兰 。” 宋 曾巩 《学舍记》:“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国语辞典》:止乱(止乱)  拼音:zhǐ luàn
平息祸乱。《史记。卷二四。乐书》:「始奏以文,止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三国演义》第七二回:「贼兵围绕内庭至急,侍臣请天子上宣平门止乱。」
分类:平息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