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裂纸(裂紙)
谓烧化纸钱或纸马。旧俗祭祖祈禳时,以此表示敬诚。 元 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我也在爷娘坟上烧钱裂纸,浇茶奠酒。”
《國語辭典》:年饭(年飯)  拼音:nián fàn
除夕夜家人团聚吃的饭。如:「大年夜大家都匆匆忙忙,急著赶回家吃年饭。」也称为「年夜饭」。
《漢語大詞典》:飨庙(饗廟)
帝王祭祖庙。饗,通“ 享 ”。管子·立政:“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饗庙。”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刘师培 曰:“饗庙犹言庙享。谓不得以燕服而用为祭祀之服也。”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 天宝 十三载, 玄宗 朝献 太清宫 ,饗庙及郊, 甫 奏赋三篇。”清史稿·礼志五:“除夕饗庙,实始 太宗 , 世祖 本之,著为祭典。”
《漢語大詞典》:送寒衣
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十月一》:“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今则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矣。”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十月一日,祭先墓,剪彩纸为衣裳焚化,谓之送寒衣。”
《國語辭典》:瓜祭  拼音:guā jì
古人于瓜熟将食时,必先以祭祖。因食瓜荐新,以示不忘本。《礼记。玉藻》:「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
《国语辞典》:表本  拼音:biǎo běn
宋代天子告祭祖先的文章。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表本》:「按表本者,宋时天子告祭先帝、先后之词也。」
《漢語大詞典》:周祭
古代祭典之一。谓遍祭祖先。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四曰周祭。” 郑玄 注引 杜子春 云:“周祭,四面为坐也……周,犹徧也。徧祭者,《曲礼》曰‘殽之序,徧祭之’是也。” 贾公彦 疏:“周祭,四面为坐也。谓若祭百神,四面各自为坐。”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从 祖甲 开始,有些 商王 经常举行一种系统地祭祀全体祖先的周祭。”
《國語辭典》:鬼节(鬼節)  拼音:guǐ jié
旧称清明、中元、寒衣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并会在此三日祭祀祖先。
《漢語大詞典》:椒柏酒
亦作“ 椒栢酒 ”。 椒酒和柏酒。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用以祭祖或献之于家长以示祝寿拜贺之意。 汉 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长”原注:“正日进椒柏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药。进酒次弟,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清 孙枝蔚 《除夕》诗:“祭仍椒栢酒,哭为《蓼莪》诗。”亦省称“ 椒柏 ”。 宋 苏轼 《贺正启》:“苇桃在户,磔禳以饯餘寒;椒柏称觴,燔烈以兴嗣岁。”
《漢語大詞典》:香火祠
指供神祭祖的祠堂。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 元符 末, 鲁公 自翰苑謫香火祠。”
《国语辞典》:接续香烟(接续香烟)  拼音:jiē xù xiāng yān
香烟,祭祖时所燃的香火,借指祭享。接续香烟指繁衍子孙,延续香火,使祭享不绝。如:「生儿育女,接续香烟,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也作「接绍香烟」。
《国语辞典》:谨终追远(谨终追远)  拼音:jǐn zhōng zhuī yuǎn
依礼慎重处理父母的丧事,恭敬虔诚的追祭祖先。参见「慎终追远」条。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四。过誉》:「明府谨终追远,兴微继绝。」后亦指慎重从事,追念前贤。
《国语辞典》:扫墓节(扫墓节)  拼音:sǎo mù jié
清明节的别称。原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西元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定都后,为慎终追远和崇敬祖先,乃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参见「清明节」条。
《漢語大詞典》:卜禘
占卜择定禘祭的日期。禘为天子五年一度合祭祖先的大祭。礼记·学记:“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郑玄 注:“禘,大祭也。” 孔颖达 疏:“禘是大祭,必先卜。”
《國語辭典》:烧包(燒包)  拼音:shāo bāo
北方方言。讽刺有钱就想花出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