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46,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沸腾
地震
文景
政治
门第
昏黑
徭役
理义
等级
狂飙
诗史
骚扰
事行
板荡
大故
《國語辭典》:沸腾(沸騰)  拼音:fèi téng
1.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液体表面及内部发生汽化的现象。
2.水流涌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晋。左思〈吴都赋〉:「濆薄沸腾,寂寥长迈。」
3.喧噪动荡。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旧唐书。卷五九。列传。任瑰》:「隋氏失驭,天下沸腾。」
《國語辭典》:地震  拼音:dì zhèn
由地球内部的变动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如:「地震时,要尽速逃往空地,或躲到墙角、桌下。」《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丙辰,京师地震。」
《漢語大詞典》:文景
西汉 文帝 与 景帝 的并称。两帝相继,社会比较安定富裕,史称“ 文 景 之治”。 汉 桓宽 盐铁论·救匮:“ 文 景 之际, 建元 之始,大臣尚有争引守正之义。”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老经》撰於 周 日,庄子成於 楚 年,遭 文 景 而始传,值 嵇 阮 而方贵。” 清 方苞 《书〈史记〉十表后》:“ 文 景 以前,凡所论述,皆其父所次,旧闻具见矣。”
《國語辭典》:政治  拼音:zhèng zhì
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称为「政治」。
《國語辭典》:门第(門第)  拼音:mén dì
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声望。《西游记》第二七回:「生了奴奴,欲扳门第,配嫁他人。」《红楼梦》第二五回:「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也作「门楣」、「门阀」。
《國語辭典》:昏黑  拼音:hūn hēi
光线昏黄黑暗。多指傍晚黄昏时的天色。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那时夜已昏黑,虽然聚得些人起来,四目相视,束手无策。」
《國語辭典》:徭役(傜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国家规定男子有服劳役的义务,包括修筑城池、造桥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南史。卷七○。循吏传。序》:「继以昏乱,政由群孽,赋调云起,徭役无度。」《资治通鉴。卷四五。汉纪三十七。明帝永平十二年》:「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也作「徭役」。
《國語辭典》:徭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工作。汉。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也。故务省徭役,使之爱日。」也作「徭役」。
《漢語大詞典》:理义(理義)
(1).公理与正义。孟子·告子上:“故理义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有人问 袁侍中 曰:‘ 殷仲堪 何如 韩康伯 ?’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復未辨。’”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其学本於师友,成於理义,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 明 海瑞 《兴革条例·刑属》:“小民不顾理义当否,以讼输为深愧。”
(2).指社会道德规范,行事准则。吕氏春秋·劝学:“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不知理义。” 高诱 注:“不知理义,在君父则不仁不慈,在臣子则不忠不孝。”
(3).专指儒家的经义。北史·刘芳传:“ 芳 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 刘石经 …… 芳 理义精赡,类皆如是。”文献通考·经籍九:“ 公羊 、 穀梁 考事甚疏,然理义却精,此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説话,往往不曾见国史。” 清 戴震 《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於经学之云乎哉?”
《國語辭典》:等级(等級)  拼音:děng jí
阶级、次第。《商君书。赏刑》:「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国语。楚语上》:「明度量以导之义,明等级以导之礼。」
《國語辭典》:狂飙(狂飆)  拼音:kuáng biāo
1.狂风、暴风。三国晋。陆云〈南征赋〉:「狂飙起而妄骇,行云蔼而芊眠。」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举头庭树豁,狂飙卷寒曦。」
2.如狂风般的疾速前进或上升。如:「股价指数狂飙」、「幸好救护车一路鸣笛狂飙,才将伤患抢救回来。」
《國語辭典》:诗史(詩史)  拼音:shī shǐ
1.称唐代诗人杜甫。《新唐书。卷二○一。杜甫传》:「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2.反映时代,记叙史实的诗篇。《宋诗钞。卷一○五。水云诗钞序》:「诗多纪国亡北徙事,与文丞相狱中倡和作,周详恻怆,人谓之诗史。」
《國語辭典》:骚扰(騷擾)  拼音:sāo rǎo
1.动乱不安。《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
2.扰乱使人不安。《文选。曹植。王仲宣诔》:「骚扰边境,劳我师徒。」《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那些兵丁果然听了兵官的话,也不出来骚扰了。」
《漢語大詞典》:事行
(1).事迹。管子·正世:“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於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北齐书·李希光传:“ 萧轨 、 王敬宝 事行,史闕其传。” 明 宋濂 《故温州路总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铭》:“ 彦照 之事行,其都凡如此。”
(2).行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韩诗外传》卷二:“上之人所遇,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卢光启:“ 唐 末举人,不问事行文艺,但勤於请謁,号曰精切。”行,旧读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则从佣俗,事行则遵佣故。”
(4).指社会伦理关系。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以象事行,宫为君,商为臣。” 孔颖达 疏:“以象事行者,谓使人法象五声,是事行也;若宫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國語辭典》:板荡(板蕩)  拼音:bǎn dàng
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二篇,讽刺周厉王无道、败坏国家;后用作乱世的代称。《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王粲诗》:「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自金行不竞,天地板荡,左带沸唇,乘閒电发。」也作「版荡」。
《國語辭典》:大故  拼音:dà gù
1.父亲或母亲去世。《孟子。滕文公上》:「今言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聊斋志异。卷一一。陈云楼》:「今遭大故,音耗遂梗,久不如黄省问。」
2.死期、死亡。《楚辞。屈原。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于大故。」《汉书。卷六○。杜周传》:「延年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
3.重大的错误。《论语。微子》:「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4.充足条件。《墨子。经说上》:「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
《國語辭典》:大故  拼音:dài gù
1.大略。《朱子语类辑略》卷五:「因言读书用功之难,诸公觉得大故浅近,不曾著心。」也作「大古」。
2.特别。也作「大古」。
《國語辭典》:大古  拼音:dài gǔ
1.大扺、大概。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更问甚陛下,大古是知重俺帝王家。」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正末云:『大古里你吃了风药来也。』」也作「大故」。
2.总之。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大古是家富小儿娇,我则愁腌日月没柴没米怎生熬泠。」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也作「待古」。
3.特别。元。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我从小里文章不大古,年老也还有甚词赋。」也作「大故」、「待古」、「待骨」、「特古」、「特故」。
《漢語大詞典》:大古
太古。仪礼·士冠礼:“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緇之。” 郑玄 注:“大古,指 唐 虞 以上。”荀子·非十二子:“羣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 唐 李白 《明堂赋》:“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曈曨,乍明乍蒙,若大古元气之结空。”
分類: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