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07,分108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匍匐礼
食于腊礼
叔孙礼乐
殉死礼非
元礼归纶氏
止乎礼义,不淫其色
词典
礼乐
礼部
礼义
典礼
周礼
大礼
诗礼
礼法
非礼
典故
匍匐礼


《诗经·邶风·谷风》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东汉·郑玄笺:「匍匐,言尽力也。」

例句

联翩匍匐礼,意气死生亲。 杜甫 奉赠萧二十使君

典故
食于腊礼


《礼记·郊特牲》
天子大腊八……饷农及邮表啜、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例句

既从白帝词,又食于蜡礼有加,忍令月被恶物食,枉于汝口插齿牙。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

典故 
叔孙礼乐

相关人物
叔孙通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2722~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例句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李白 嘲鲁儒

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 杜甫 冬狩行

明年石渠署,应继叔孙通。 皎然 送张孝廉赴举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魏征 赋西汉

典故
殉死礼非

相关人物
陈子亢
 
陈子车


《礼记·檀弓》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

例句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柳宗元 咏三良

典故
元礼归纶氏

相关人物
李膺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李膺〉~29~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徵,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列女传》
楚王欲以子终为相,入告于妻,妻曰:「乱世多害。」于是相与逃而为人灌园。

例句

元礼去归缑氏学,江充来见犬台宫。 杜牧 李给事中敏二首

典故
止乎礼义,不淫其色


《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国风·周南·关雎〉~6~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國語辭典》:礼乐(禮樂)  拼音:lǐ yuè
礼与乐。礼乃行为道德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礼记。礼器》:「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脩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梁书。卷三五。列传。萧子恪》:「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教,致治所成。」
《國語辭典》:礼部(禮部)  拼音:lǐ bù
古代官署。汉时为尚书的客曹,至北周始称为「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掌礼仪、祭祀、贡举、学校、宗俗教化、接待外宾之事,礼部尚书为其长官。清以后改为典礼院。《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也称为「春台」、「春官」。
《國語辭典》:礼义(禮義)  拼音:lǐ yì
1.礼法道义。《诗经。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管子。版法》:「必顺于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
2.礼仪,礼节仪式。《诗经。周南。关雎。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西游记》第三○回:「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礼义。」
《國語辭典》:典礼(典禮)  拼音:diǎn lǐ
1.公开且庄重的仪式。如:「每年元旦,总统府前都会举行升旗典礼。」
2.典法礼仪。《易经。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文选。曹植。七启八首之八》:「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
3.职官名。掌管礼仪,清末有典礼院,由礼部改设。
《國語辭典》:周礼(周禮)  拼音:zhōu lǐ
书名。相传为周公摄政后所撰,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从山崖、墙壁中搜得,其后刘歆献给王莽,流传至今。《十三经注疏本》为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孙诒让有《周礼正义》。此书拟周室的官制,本名《周官》,自刘歆始名《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入考工记一篇。
《國語辭典》:大礼(大禮)  拼音:dà lǐ
1.隆重的典礼或礼节。《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先圣祠内,共观大礼之光;国子监中,同仰斯文之主。」《红楼梦》第六九回:「说著,忙拉二姐说:『这是太婆婆,快磕头。』二姐忙行了大礼,展拜起来。」
2.指婚礼。《红楼梦》第九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这男婚女嫁,是人生大礼。世上这些女孩儿,可臊的是甚么。」
《國語辭典》:诗礼(詩禮)  拼音:shī lǐ
《诗经》与三礼。《北史。卷五五。平鉴传》:「受学于徐遵明,受诗礼于弘农杨文懿。」唐。王建〈送于丹移家洺州〉诗:「诗礼不外学,兄弟相攻研。」因诗礼为儒者所肄习,故用来比喻读书人。如:「诗礼之人」、「诗礼之家」。
分類:儒家经典
《國語辭典》:礼法(禮法)  拼音:lǐ fǎ
礼仪法度。如:「对长辈如此态度,实在有违礼法!」《商君书。更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三国演义》第三四回:「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
《國語辭典》:非礼(非禮)  拼音:fēi lǐ
1.不合礼仪节度。《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撞著不学好的,非礼相犯。」
2.指对他人猥亵或性骚扰。如:「非礼他人是违法的行为。」
《国语辞典》:叔孙通(叔孙通)  拼音:shú sūn tōng
人名。号稷嗣君。西汉薛(今山东省滕县东南)人。生卒年不详。初仕秦,后降汉,拜博士。说服汉高祖徵鲁诸生定朝仪,采古礼与秦仪杂用。汉之朝庙典礼,多由其订定。后官太常,徙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