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仪范(儀範)  拼音:yí fàn
1.礼法、规矩。《南史。卷二六。袁湛传》:「悯孙峻于仪范,废帝裸之迫使走,悯孙雅步如常。」《隋书。卷七五。儒林传。马光传》:「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
2.风采、风范。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
《漢語大詞典》:令则(令則)
指美好而合于礼法规范的品德。 唐 刘禹锡 《代慰义阳公主薨表》:“伏以公主妍姿令则,冠絶天人。稟教皇宫,已挺柔嘉之德;降嬪卿族,益彰贞粹之仪。”
《漢語大詞典》:隆礼(隆禮)
(1).尊崇礼法。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郑玄 注:“隆礼,谓盛行礼也。” 孔颖达 疏:“隆,盛也……若君子能隆盛行礼,则可谓有道之士也;反此,则为无知之民。”荀子·议兵:“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章炳麟 《检论·订孔下》:“ 荀卿 以积伪俟化治身,以隆礼县羣众。”
(2).以隆重的礼节相待。《英烈传》第四一回:“那 元顺帝 便敕他镇守 汀州 ,十分隆礼他。”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 唐公 雅善余诗,是以见客甚隆礼焉。”
《漢語大詞典》:正礼(正禮)
正规的礼法;正常的礼节。 汉 韦玄成 《毁庙议》:“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古之正礼也。” 宋 梅尧臣 《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诗:“公虽不责以正礼,我意未容诚斗筲。”红楼梦第五五回:“按正礼天理良心上论,咱们有他这一个人帮着,咱们也省些心,与太太的事也有益。”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便觉得时尚风气不古。这先配而后祖,断不是个正礼。”
《國語辭典》:法语(法語)  拼音:fǎ yǔ
1.可作为法则的言语。《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2.宗教的教言。《禅关策进》:「诸祖法语,今不取向上玄谈,唯取做工夫吃紧处。」
3.法兰西民族的语言。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分布在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地。使用人数在六千万以上,文字采用拉丁字母。旧音ㄈㄚˋ ㄩˇ fà yǔ。
《漢語大詞典》:礼律(禮律)
谓礼法与刑律。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规仪。”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制礼律以肃风教。”《南史·梁纪上·武帝》:“以公礼律兼修,刑德备举。哀矜折狱,罔不用情。” 宋 苏辙 《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敢缘礼律之旧,力丐筋骸之餘。”清史稿·礼志一:“若《皇朝三通》《大清会典》,其经纬礼律,尤见本原。”
分類:礼法刑律
《漢語大詞典》:修谨(修謹)
谓行事或处世谨慎,恪守礼法。南史·袁泌传:“ 泌 字 文洋 ,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明史·陆培传:“ 培 少负俊才,有文名,行谊修谨,客 华亭 ,尝却奔女於室云。”参见“ 脩谨 ”。
《漢語大詞典》:脩谨(脩謹)
谓行事或处世谨慎,恪守礼法。汉书·酷吏传·周阳由:“ 武帝 即位,吏治尚脩谨,然 由 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陈书·袁泌传:“﹝ 袁泌 ﹞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脩谨。”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六:“﹝ 完颜速兰 ﹞莅官脩谨得名。” 明 归有光 《请勑命事略》:“先妻少丧父,妻母教之甚脩谨。”
《漢語大詞典》:法正
(1).法政;法制。荀子·性恶:“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杨柳桥 诂:“法正,犹法政也。”荀子·性恶:“凡 禹 之所以为 禹 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2).礼法规矩。《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高柴 ﹞为人篤孝而有法正。”
《国语辞典》:踰垣  拼音:yú yuán
1.跳越短墙。指逃跑。《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纳。」
2.比喻不合礼法,踰越礼义。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矩,然后踰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何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哉!」
《國語辭典》:越礼(越禮)  拼音:yuè lǐ
超越礼法。《晋书。卷三五。裴秀传》:「昔穆叔不拜越礼之飨,臣亦不敢闻殊常之诏。」《红楼梦》第六回:「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
《國語辭典》:玉步  拼音:yù bù
1.古代礼制以佩玉节制步伐,玉的品类及步伐的快慢因君臣尊卑而有不同。见《左传。定公五年》。后世因用玉步为君位的代称。
2.形容美人走路的样子。南朝梁。简文帝 咏人弃妾诗:「昔时娇玉步,含羞花烛边。」
3.称人的行止。
《國語辭典》:肃静(肅靜)  拼音:sù jìng
1.严肃寂静。如:「当国家元首进入礼堂时,顿时全场肃静。」
2.平定。如:「肃静叛乱」。
《漢語大詞典》:无检(無檢)
(1).没有法度标准。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王制政令,诚宜齐一。夫衡量小器,犹不可使往往而有异,况人士之格,而可参差而无检乎?”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百姓将车载盐,所由先皆无检。”
(2).不检点。谓行为不拘礼法,没有约束。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余愿世人改其无检之行,除其骄吝之失。”晋书·高光传:“子 韜 ,字 子远 ,放佚无检。”新唐书·李安远传:“ 安远 少无检,与博徒游,至破产。”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山阴人》:“ 许 素轻薄无检,又为物色夸眩,意甚悦之。”
《漢語大詞典》:循礼(循禮)
遵守礼法。战国策·赵策二:“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约之以礼矣,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稍不循礼,即遭呵禁。”
《国语辞典》:风流事(风流事)  拼音:fēng liú shì
不守礼法的事情。《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便只住此中,为我作个国主,也甚好一段风流事。」《红楼梦》第六三回:「谁家没有风流事,别讨我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