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希衣
古代帝王祭社稷、五祀时所穿的绣有各种花纹的礼服。希,通“ 黹 ”。《周礼·夏官·弁师》“五采繅十有二就” 汉 郑玄 注:“希衣之冕,五斿,用玉百二十。” 孙诒让 正义:“希冕前后十斿,以十乘十二,则百二十也。”参见“ 希冕 ”。
《漢語大詞典》:希冕
即希衣之冕。古代帝王祭社稷、五祀时所戴的与希衣相配的礼冠。希,通“ 黹 ”。《周礼·春官·司服》:“祭社稷、五祀则希冕。” 段玉裁 《周礼汉读考》卷三:“﹝ 郑玄 ﹞注:希,读为‘黹’(今本作‘絺’),或作‘絺’(今本作‘黹’)…… 周 冕服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黹(今本作‘希’)以为绣……黹,刺粉米无画也。”按,广韵·上旨“黹”下引周礼:“祭社稷、五祀则用黹冕也。”“希”正作“黹”。参见“ 希衣 ”。
《漢語大詞典》:通天服
皇帝穿的一种礼服。隋书·礼仪志七:“ 高祖 元正朝会,方御通天服,郊丘宗庙,尽用龙袞衣。”
分類:礼服帝王
《漢語大詞典》:行褂
清 代礼服,指出行时外穿的短褂。《清通志·器服三》:“皇帝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棉袷纱裘惟其时。”
《国语辞典》:氅衣儿(氅衣儿)  拼音:chǎng yī ér
清时满洲妇女所穿的礼服,略似长褂。
《国语辞典》:常礼服(常礼服)  拼音:cháng lǐ fú
平常所穿的礼服。相对于大礼服而言。
《国语辞典》:大妆(大妆)  拼音:dà zhuāng
妇女依礼节规定,穿著正式的礼服装束。《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按品服大妆。」
《国语辞典》:婚纱(婚纱)  拼音:hūn shā
结婚时新娘所穿戴,用纱质材料做成的礼服、头纱。如:「除了传统的白色,其他颜色的婚纱也开始流行。」
《国语辞典》:晚礼服(晚礼服)  拼音:wǎn lǐ fú
一种礼服。欧美各国晚间交际所穿的礼服,形式略同大礼服,惟前面与腹齐,后面与膝齐。
《漢語大詞典》:黼黻文章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 杨倞 注:“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淮南子·主术训》:“人主好高臺深池,雕琢刻鏤,黼黻文章,絺綌綺绣。”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以是业故,所出言语,犹如鐘磬,黼黻文章,悦可耳目。” 清 程麟 《此中人语·曾睹瑶池仙客》:“内坐一女,年约三十许,黼黻文章,光明夺目。”
《漢語大詞典》:服藻
卿大夫所穿饰有水藻火焰花式的礼服。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冕弁振缨,服藻垂带。” 李善 注引孝经 郑玄 注:“大夫服藻火。”
《漢語大詞典》:绋絻(紼絻)
亦作“ 紼冕 ”。 古代礼服。也借指高官显位。紼,通“ 芾 ”。逸周书·命训:“以紼絻当天之福,以斧鉞当天之祸。”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紼冕崇丽,衡紞维新。” 宋 苏舜钦 《浩然堂记》:“ 曾君 将之 杭 官,旅於 苏 ,尝登于 沧浪 之亭,览景四顾,慨然有弃紼冕相从之意,予始未以其言为信也。”
《漢語大詞典》:黻裘
古代礼服。 明 夏完淳 《有人此有土》:“先王御黻裘而览胜,必开习习之温风。”
分類:礼服
《漢語大詞典》:端罩
清 代一种极珍贵的皮制礼服。其式似裘衣而较宽,长毛外向,左右衩微高,各悬飘带一。虽亲王亦非赐赉不能服。参阅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
《國語辭典》:红衣主教(紅衣主教)  拼音:hóng yī zhǔ jiào
系「枢机主教」的俗称,见「枢机主教」条。
《漢語大詞典》:鷩毳
古礼服鷩冕与毳冕的并称。礼记·杂记上“纁裳一” 唐 孔颖达 疏:“纁裳一者, 贺 云:冕服之裳也,亦可鳖毳任取中间一服也。”
分類:古礼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