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示疾  拼音:shì jí
佛教称佛、菩萨、高僧等修行者生病,旨在故意显现,以教化众生。唐。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ì
把自己的意思告晓他人。《荀子。荣辱》:「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i
政府于特定的公共处所招贴的文书或通告。《文明小史》第二回:「目下只求大人多发几张告示,预先晓谕地方上的百姓。」
《漢語大詞典》:示信
表示真实可靠。 明 徐官 《古今印史·印章用成语》:“印章以名以字,所以示信也。” 清 周玉麟 《〈古今印史〉跋》:“古今用印以示信也。无此则真伪莫辨。”
《骈字类编》:外示
隋书杨素传见内情下军又突厥传见内乖下留唐书田悦传诏悦自中 兵马使府左司马擢后俄检校工部尚书为节度使悦始招致贤才开馆宇礼天下士外示恭顺阴济其奸
《國語辭典》:榜示  拼音:bǎng shì
1.张贴公告,通知民众。《福惠全书。卷三一。庶政部。禁妇女烧香》:「若不严为禁革,将来败俗安穷,宜大张榜示,先谕后拿。」也作「榜示」。
2.榜文、告示。元。施惠《幽闺记》第一一出:「明张榜示,今朝幸驾汴梁城。」
《國語辭典》:榜示(牓示)  拼音:bǎng shì
张贴公告,通知民众。也作「榜示」。
《漢語大詞典》:寄示
谓送给人看,示知。 宋 苏轼 《与蔡景繁书》之六:“大篇或可追赋,果寄示,幸甚幸甚!” 蔡东藩 《后汉演义》第八五回:“ 权 将来书閲毕,即寄示 周瑜 , 瑜 怎肯罢手,仍催 孙权 引兵就道。”
分類:送给示知
《漢語大詞典》:来示(來示)
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宋书·武帝纪中:“来示言‘处怀期物,自有由来。’”
《漢語大詞典》:示恩
表示对某人有恩惠。也说“示惠”
分類:某人恩惠
《國語辭典》:揭示  拼音:jiē shì
1.显露、明示。《太平广记。卷二○四。李谟》:「声发入云,四座震慄,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
2.公布、宣布。《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又令州县录丁产及所产役使,前期揭示不实者,民得自言。」
《國語辭典》:示寂  拼音:shì jí
佛教称佛、菩萨、高僧死亡。寂,即圆寂。本指达到不再轮回的境界,但亦用来称出家众的去世。清。钱谦益〈洞闻禅师塔铭〉:「天启三年七月,洞闻禅师示寂于破山之禅院。」
《國語辭典》:示众(示眾)  拼音:shì zhòng
公开让众人观看,通常含有警诫之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西游记》第九回:「先将李彪钉在木驴上,推去市曹,剐了千刀,枭首示众讫。」
《國語辭典》:示威  拼音:shì wēi
1.显示威力、力量。《左传。文公七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遂斩使者。」
2.结合群众表示某种意愿的集体行动。如:「示威游行」、「示威运动」。
《漢語大詞典》:颁示(頒示)
(1).发布;通告。谓公布出来,使人知晓。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下:“宜付史舘,颁示天下,賫卷中使则 焦楚鍠 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猾夏之渐:“续增若干款,颁示各省督抚将军遵照办理。”清史稿·后妃传·文宗孝钦显皇后:“两太后以 文宗 赐 同道堂 小璽铃识,仍以上旨颁示。”
(2).谓赐给观看。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鈐书》:“又颁示北岳碑,真雄文健笔,高古相称。”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札子》:“德音行事,外廷有所未闻,及自来更有纪述,发明文字,藏在宫禁者,欲乞特赐颁示,以凭论次。”
《國語辭典》:显示(顯示)  拼音:xiǎn shì
明白表示。《汉书。卷八一。匡衡传》:「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
《韵府拾遗 泰韵》:示大
关尹子古之善揲蓍灼龟者能小中示大大中示小
分类: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