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砱砾(砱礫)
石头。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 河 之所以为贡道者,以通 淮 也。 周定王 五年徙砱砾,已失其故道矣。”
分類:石头
《國語辭典》:金石  拼音:jīn shí
1.金,钟鼎彝器。石,碑碣石刻。金石指用以颂扬功德的箴铭。《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德铭于金石,著于盘盂。」
2.钟磬等乐器。《左传。襄公九年》:「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乐府》:「志感丝篁,气变金石。」
3.兵器。《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4.比喻意志、情感的坚贞。《后汉书。卷一五。王常传》:「此家率下江诸将辅翼汉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危如累卵,设非知远心如金石,怎成大业?」
《漢語大詞典》:白石
(1).洁白的石头。《诗·唐风·扬之水》:“白石凿凿。” 明 吴炳 《情邮记·正名》:“逶迤周道费驱驰,白石清泉付与谁?”
(2).传说中的神仙的粮食。 汉 刘向 列仙传·白石生:“ 白石生 , 中黄丈人 弟子, 彭祖 时已二千餘岁……尝煮白石为粮。”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宋 苏轼 《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诗:“鎔鈆煮白石,作玉真自欺。” 清 恽敬 《说仙》三:“白石之説累变而益陋,黄庭之説屡迁而益诬。”
(3).枳椇子的别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枳椇子,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甘如餳蜜也,一名树蜜,一名木实,一名白石。”
《漢語大詞典》:片石
(1).孤石;一块石头。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片石孤峯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新五代史·唐庄宗皇后刘氏传:“吾有毒龙五百,当遣一龙揭片石, 常山 之人,皆鱼鱉也。”
(2).指石碑。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先圣先师各有片石鐫 宋 初名臣所为赞。” 清 吴伟业 《春日小园即席次白林九明府韵》:“新诗片石留题在,採蕨烹葵数往还。”
(3).指片状的石料。 滕代远 《为降低工程造价而奋斗》:“在隧道设计上,边墙衬砌用的料石,应以片石来代替。”
《國語辭典》:木石  拼音:mù shí
1.木和石。如:「他的度假小屋,木石环绕,甚为幽静。」《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山海经・北山经》:「炎帝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比喻没有知觉、感情。如:「心非木石,见人苦难,当伸援手才是。」汉。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出囹圄中,谁可告愬者!」《宋书。卷八三。列传。吴喜》:「人非木石,何能不感。」
《漢語大詞典》:采石
(1).有彩色花纹的石头;宝石。山海经·西山经:“ 騩山 , 凄水 出焉,西流注於海,其中多采石。” 郭璞 注:“采石,石有采色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宝石:“采石,即宝石也。”
(2).指 采石矶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李白 ﹞尝乘月与 崔宗之 自 采石 至 金陵 ,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宋 辛弃疾 《西江月》词序:“ 江 行 采石 岸,戏作渔父词。” 清 金綎 《采石矶》诗:“峥嶸屡縈迴, 采石 屹相向。”参见“ 采石磯 ”。
《國語辭典》:采石矶(采石磯)  拼音:cǎi shí jī
地名。位于安徽省当涂县西北牛渚山下,突出于江中,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國語辭典》:磐石  拼音:pán shí
1.巨大的石头。如:「稳如磐石。」也作「盘石」。
2.比喻稳固的基础。《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3.县名。参见「磐石县」条。
《国语辞典》:巨石  拼音:jù shí
体积巨大的石头。如:「这山上有一块巨石,相传是史前留下来的,吸引许多游客前来。」
《國語辭典》:玉石  拼音:yù shí
1.玉和石头。比喻好与坏、贤与愚。《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游兰皋与蕙林兮,睨玉石之嵾嵯。」唐。杨烱〈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
2.玉。《汉书。卷六七。杨王孙传》:「裹以币帛,鬲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
3.美丽的石头。唐。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将求玉石,仍刻旧文,因铭其阴,以大振显君夫人之威神。」
《國語辭典》:玉石俱焚  拼音:yù shí jù fén
美玉和石头一同被烧毁。语出《书经。𦙍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后指不论贤愚、善恶、好坏,同时受害,尽皆毁灭。《三国演义》第一一六回:「如执迷不降,打破关隘,玉石俱焚!」《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既如此,何不乘机反邪归正?朝廷必有酬报。不然他日一败,玉石俱焚。」也作「玉石同焚」、「玉石同烬」、「玉石同沉」、「玉石俱烬」、「玉石俱摧」、「玉石俱碎」。
《漢語大詞典》:石罅
石头的缝隙。 唐 韦应物 《同元锡题琅琊寺》诗:“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 宋 杜绾 云林石谱·品石:“ 建康府 有石三块,颇雄伟……石罅中有六朝、 唐 、 宋 诸公刻字,谓之品石。” 元 萨都剌 《越溪曲》:“ 越溪 春水清见底,石罅银鱼摇短尾。” 清 陈维嵩 《解语花·吴静安堂中闽兰盛开约过赏》词:“萝阴石罅,随风皱,一带迴廊曲榭。”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沟里阴沉沉的,没有一丝人声,只是岩底层的石罅里有着汩汩的溪流声。”
分類:石头缝隙
《漢語大詞典》:石坛(石壇)
(1).石头筑的高台。古代多用于祭祀。汉书·郊祀志下:“紫坛伪饰女乐、鸞路、騂驹、龙马、石坛之属,宜皆勿修。” 北周 庾信 《周陇右总管长史豆卢公神道碑铭》:“石坛承祀,丰碑颂灵。” 唐 许浑 《重游飞泉观题故梁道士宿龙池》诗:“云开星月浮山殿,雨过风雷遶石坛。”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八:“毳毛伐尽浥清寒,自缚茅龙上石坛。”
(2).石制的台或墩。 唐 韩愈 《记梦》诗:“石坛坡陀可坐卧,我手承頦肘拄座。”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左前方有大柏树一株,有圆形石坛围护其根。”
《國語辭典》:文石  拼音:wén shí
1.有文理的石头。《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张让传》:「让、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
2.矿物名,成分为碳酸钙。为方解石之同质异形体。也称为「霰石」。
3.指玄武岩孔隙中具有纹理的后期充填物质,主要成分包含方解石、霰石、菱铁矿等碳酸盐矿物及蛋白石、褐铁矿、绿泥石等矿物,多为杏仁状、块状、葡萄状或球状,具白、黄、灰、墨绿及褐色等同心圆状纹理。
《漢語大詞典》:文石陛
用文石砌成的宫廷台阶。汉书·梅福传:“故愿壹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 唐 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之四:“束带谬趋文石陛,有章曾拜皂囊封。”
《漢語大詞典》:锦石(錦石)
有美丽花纹的石头;美石。 晋 罗含 《湘中记》:“ 衡山 有锦石,斐然成文。” 北魏 温子升 《捣衣》诗:“ 长安 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擣流黄。”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诗:“登俎黄柑重,支牀锦石圆。” 明 李梦阳 《秋怀》诗:“雕阑玉柱留天女,锦石秋花隐御舟。”
《漢語大詞典》:石齿(石齒)
齿状的石头。亦指山石间的水流。 宋 苏轼 《游道场山何山》诗:“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宋 杨泽民 《满庭芳》词:“一径幽通邃竹,松风漱、石齿溅溅。” 金 元好问 《少室南原》诗:“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 元 张可久 《凭栏人·白云炼师山居》曲:“丹气溶溶生紫烟,石齿泠泠鸣玉泉。” 清 刘大櫆 《菉溪书屋图记》:“按其图,则修竹万竿,而千寻之老木间厕其中,其下怪石林立,溪流自石齿间縈紆漩洑。”
《漢語大詞典》:倚石
(1).耸立的石头。初学记卷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上有倚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 宋 张淏 《云谷杂记·艮岳》:“ 艮岳 倚石排空,周环曲折,有 蜀 道之难。”
(2).靠在石上。 唐 白居易 《上香炉峰》诗:“倚石攀萝歇病身,青笻竹杖白纱巾。” 唐 陆龟蒙 《渔具诗·舴艋》:“倚石迟后侣,徐橈供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