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石苔
石上滋生的苔藓。 唐 杜甫 《雨》诗之四:“ 楚 雨石苔滋,京华消息迟。” 唐 张祜 《东山寺》诗:“寒色苍苍老柏风,石苔清滑露光融。”
《漢語大詞典》:石发(石髮)
生于水边石上的苔藻。初学记卷二七引 晋 周处 《风土记》:“石髮,水苔也,青緑色,皆生於石也。” 唐 杨炯 《青苔赋》:“别生分类, 西京 南越 ,则乌韭兮緑钱,金苔兮石髮。” 宋 林逋 《过芜湖县》诗:“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髮鬭山幽。”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陟厘:“石髮有二,生水中者为陟釐,生陆地者为乌韭。”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调山薯羹,煮脱粟饭,水母石髮,俊味臚陈。”
《漢語大詞典》:铭功(銘功)
在金石上刻写文辞,记述功绩。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铭功封石,倡呼而还。” 李贤 注:“为刻石立铭於 燕然山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吕望 铭功於 昆吾 , 仲仙 鏤绩於庸器。” 王闿运 《振威将军武提督碑》:“其先出于 武丁 ,铭功作族。”
《国语辞典》:藓花(藓花)  拼音:xiǎn huā
藓苔丛生于石上形成的斑痕。清。俞陛云〈浣溪沙。山色林光一碧收〉词:「夕阳如梦独登楼,题墙残字藓花秋。」
《漢語大詞典》:墓铭(墓銘)
刻在石上埋入坟中的文字。铭是韵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等。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其人已死,以文记人,则为墓铭、行状、碑誌,其类甚多。”参见“ 墓誌铭 ”。
《國語辭典》:墓志铭(墓誌銘)  拼音:mù zhì míng
古时埋葬死人,为防陵墓变迁,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内容分墓志与墓铭两种,墓志是散文,记死者姓名、生平;墓铭是韵文,是对死者的称颂、安慰或悼念。
《漢語大詞典》:考文(攷文)
考订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前四者旌校讎之功,后四者俟攷文之圣。”
(1).原指考正书名。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郑玄 注:“文,书名也。”后泛指考订文辞。 清 顾炎武 《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将欲更定 姬周 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
(2).考试辞章。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执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书·选举志上:“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
《國語辭典》:书丹(書丹)  拼音:shū dān
用朱笔在碑石上书写,以便镌刻。后世称书写墓铭碑碣为「书丹」。《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熹平四年,……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水浒传》第三九回:「小生只会作文及书丹,别无甚用。」
《漢語大詞典》:勒功
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功勋。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勒功中岳,以章至尊。” 唐 薛存诚 《东都父老望幸》诗:“众愿其难阻,明君早勒功。” 明 徐熥 《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他日勒功留片碣, 点苍 如黛石嵯峨。”
《国语辞典》:藓斑(藓斑)  拼音:xiǎn bān
藓生于石上所形成的斑痕。宋。林逋〈山谷寺〉诗:「独孤房相碑文在,几认题名拂藓斑。」明。胡俨〈游匡卢山赋〉:「󺟑故址之荒凉,扫藓斑而求古迹兮。」
《漢語大詞典》:石华(石華)
介类。附生于海中石上。肉如蛎房,可食;壳如牡蛎而大,可装饰户牖。 晋 郭璞 《江赋》:“王珧海月,土肉石华。”《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李善 注引《临海志》:“石华附石,肉可啖。”
《國語辭典》:湍濑(湍瀨)  拼音:tuān lài
水浅流急的地方。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三八:「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漢語大詞典》:石淙
石上水流。亦指石上流水声。 唐 韩愈 有《石淙诗》十首。 元 袁桷 《马伯庸拟李商隐无题次韵》之一:“浣纱可是无灵匹,侧足寒溪溅石淙。”
《国语辞典》:勒碑  拼音:lè bēi
刻字在碑石上。如:「古人对于重大事件往往勒碑为记。」
《漢語大詞典》:石记(石記)
刻在石上的传记。文选·左思〈吴都赋〉:“鸟策篆素,玉牒石记。” 刘良 注:“石记,刻石书传记也。”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昭玉牒於年史,览石记而照情。”
《国语辞典》:茶园(茶园)  拼音:chá yuán
种植茶树的园地。唐。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诗:「架岩结茅宇,斲壑开茶园。」宋。陆游〈石帆夏日〉诗二首之二:「短棹飘然信所之,茶园渔市到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