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12,分121页显示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73 74 75 76 下一页
冷暖自知
老枕知雨
乐天知命
履霜知冰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人皆知
陵母知兴
鳞动先知
一百一十知识
二无知
二种无知
七知
词典(续上)
良知良能冷暖自知
老枕知雨
乐天知命
履霜知冰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人皆知
陵母知兴
鳞动先知
佛类词典
知之一字一百一十知识
二无知
二种无知
七知
《國語辭典》:履霜知冰 拼音:lǚ shuāng zhī bīng
《國語辭典》: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拼音:lù yáo zhī mǎ lì,rì jiǔ jiàn rén xīn
(谚语)比喻人心的善恶,须经时间的考验才能得知。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封神演义》第二○回:「臣暗使心腹,探听真实,方知昌是忠耿之人。正是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作「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知之一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释宗密,自荷泽得悟入之处。谓知之一字,说破吾人之心性而无馀蕴。宗密之禅源都序上之二曰:「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寂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是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上之二曰:「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达磨悬丝之记,恐宗旨绝灭,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术语)唐释宗密,自荷泽得悟入之处。谓知之一字,说破吾人之心性而无馀蕴。宗密之禅源都序上之二曰:「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寂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是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上之二曰:「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达磨悬丝之记,恐宗旨绝灭,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一百一十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所值之一百一十城善知识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也(德生与有德遇于同处)。然结为一百一十知识者,在五十五知识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三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后参两度。又德生与有德在同处参见,各省去一名故也。(参见:五十三知识)
(名数)善财童子所值之一百一十城善知识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也(德生与有德遇于同处)。然结为一百一十知识者,在五十五知识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三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后参两度。又德生与有德在同处参见,各省去一名故也。(参见:五十三知识)
二无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有部所说,一、染污无知,即一切之烦恼。台家所谓见思二惑也。以无明为体,无明执著于事理之法,其性分不净,故曰染污,其体昏闇,不知四谛之真理,故曰无知。此无明俱起一切之馀惑,故举无明,即摄一切之烦恼也。二、不染污无知,以劣慧为体,劣慧为无始以来怠于学问研究之结果,不解事物义理之下劣智慧也。是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谓之不染污,不知事物之义理,故谓之无知,台家所谓尘沙之惑也。不染污无知不执著于事物,不能为出生死之障,故声闻缘觉之二乘不断之,佛于济度众生上有知一切事物之必要,故断此劣慧而成一切种智也。俱舍光记一曰:「问染污无知何为体?解云:以无明为体,所以不言馀烦恼者,无明通与诸惑相应。若说无明亦显馀惑。(中略)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所有一切有漏无染劣慧为体。」
(名数)小乘有部所说,一、染污无知,即一切之烦恼。台家所谓见思二惑也。以无明为体,无明执著于事理之法,其性分不净,故曰染污,其体昏闇,不知四谛之真理,故曰无知。此无明俱起一切之馀惑,故举无明,即摄一切之烦恼也。二、不染污无知,以劣慧为体,劣慧为无始以来怠于学问研究之结果,不解事物义理之下劣智慧也。是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谓之不染污,不知事物之义理,故谓之无知,台家所谓尘沙之惑也。不染污无知不执著于事物,不能为出生死之障,故声闻缘觉之二乘不断之,佛于济度众生上有知一切事物之必要,故断此劣慧而成一切种智也。俱舍光记一曰:「问染污无知何为体?解云:以无明为体,所以不言馀烦恼者,无明通与诸惑相应。若说无明亦显馀惑。(中略)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所有一切有漏无染劣慧为体。」
二种无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也。(参见:无知)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也。(参见:无知)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七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在涅槃会上,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具足梵行也。一、知法,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二、知义,知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三、知时,知可修寂静,精进,舍定,供养佛师,布施,忍辱,般若等之时。四、知足,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知止足。五、知自,知悉自己之戒,多闻,慧,正念,善行等。六、知众,知分别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之众而为应机之说法问答。七、知人尊卑,知信者不信者之别,又知自度他度之尊卑。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经云七知: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
一、知法 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
二、知义 知义者,谓知十二部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也。
三、知时 知时者,谓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忍辱乃至般若等也。
四、知足 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五、知自 知自者,谓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皆悉明了也。
六、知众 知众者,谓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知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皆悉明了也。
七、知人尊卑 知人尊卑者,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信者为善人,知其为尊。不信者为恶人,知其为卑。又如二乘之人,但能自度,不能度人,知其为卑。若菩萨之人,不愿自度,但求他度。而能以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知其为尊也。
【三藏法数】
(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槃经)
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知法〕,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知义〕,知义者,谓知十二部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也。
〔三、知时〕,知时者,谓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忍辱,乃至般若等也。(任者,堪也,当也。)
〔四、知足〕,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五、知自〕,知自者,谓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皆悉明了也。
〔六、知众〕,知众者,谓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知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皆悉明了也。(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王种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七、知人尊卑〕,知人尊卑者,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信者为善人,知其为尊。不信者为恶人,知其为卑。又如二乘之人,但能自度,不能度人,知其为卑。若菩萨之人,不愿自度,但求度他,而能以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知其为尊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在涅槃会上,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具足梵行也。一、知法,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二、知义,知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三、知时,知可修寂静,精进,舍定,供养佛师,布施,忍辱,般若等之时。四、知足,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知止足。五、知自,知悉自己之戒,多闻,慧,正念,善行等。六、知众,知分别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之众而为应机之说法问答。七、知人尊卑,知信者不信者之别,又知自度他度之尊卑。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经云七知: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
一、知法 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
二、知义 知义者,谓知十二部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也。
三、知时 知时者,谓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忍辱乃至般若等也。
四、知足 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五、知自 知自者,谓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皆悉明了也。
六、知众 知众者,谓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知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皆悉明了也。
七、知人尊卑 知人尊卑者,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信者为善人,知其为尊。不信者为恶人,知其为卑。又如二乘之人,但能自度,不能度人,知其为卑。若菩萨之人,不愿自度,但求他度。而能以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知其为尊也。
【三藏法数】
(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槃经)
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知法〕,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知义〕,知义者,谓知十二部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也。
〔三、知时〕,知时者,谓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忍辱,乃至般若等也。(任者,堪也,当也。)
〔四、知足〕,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五、知自〕,知自者,谓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皆悉明了也。
〔六、知众〕,知众者,谓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知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皆悉明了也。(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王种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七、知人尊卑〕,知人尊卑者,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信者为善人,知其为尊。不信者为恶人,知其为卑。又如二乘之人,但能自度,不能度人,知其为卑。若菩萨之人,不愿自度,但求度他,而能以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知其为尊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