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30,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信史
至情
情真
真相
真心
真形
真味
实事
真才
真容
真谛
写照
法性
至数
我相
《國語辭典》:信史  拼音:xìn shǐ
记事详实的历史。《公羊传。昭公十二年》:「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略近。』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
《國語辭典》:至情  拼音:zhì qíng
最深挚的情感。宋。苏辙 为兄轼下狱上书:「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
《漢語大詞典》:情真
(1).真实的情感;真诚。 清 洪升 《长生殿·尸解》:“玉敕降天庭,鸞鹤飞前后,只为有情真,召取还 蓬 岫。” 沙汀 《淘金记》十一:“‘我也不过顺便说说,’寡妇紧接着说,情真地赔着小心。”
(2).事实。红楼梦第六一回:“我説了罢:伤体面,偷东西,原是 赵姨奶奶 央及我再三,我拿了些给 环哥儿 是情真。” 梁斌 《红旗谱》三一:“老爹的穷了一辈子倒是情真,可没有鬻过儿卖过女!”
《國語辭典》:真相  拼音:zhēn xiàng
事物的原本面目,或真实的情况和经过。《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磨云得其真相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富翁惊得面如土色,不好开言。又见道著真相,一发慌了。」
《國語辭典》:真心  拼音:zhēn xīn
诚心,真实的心意。《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欲设閒离之说,乱惑真心。」《红楼梦》第五七回:「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
《漢語大詞典》:真形
本来的形象;真实的形体或形象。 唐 刘禹锡 《摩镜篇》诗:“山神祅气沮,野魅真形出。” 宋 苏轼 《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怎见得是龙?须得吾见真形,方可信。”
《漢語大詞典》:真味
(1).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叶圣陶 《倪焕之》四:“他们只是没有尝到教育事业的真味罢了,一旦尝到这人世间至高至上的真味,那就硬教他们淡漠也决不肯了。”
(2).指味道纯正的食品。 宋 朱熹 《乳饼》诗:“清朝荐疎盘,乳鉢有真味。”
(3).指食物本来的味道。 清 曹庭栋 《老老恒言·饮食》:“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
《國語辭典》:实事(實事)  拼音:shí shì
真实存在的事物或情况。如:「实事求是」、「真人实事」。
《漢語大詞典》:真才
亦作“ 真材 ”。 真实的才学。亦指有真才实学的人。 宋 秦观 《王朴论》:“适用而不穷者,天下之真材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那年进场做房考,又暗通关节,卖了举人,屈了真才。”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奇士固断断乎出贿赂之外,真才亦未必不在人情之中。”
《漢語大詞典》:真容
真实的容貌。亦指画像、塑像。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寺上经函,至今犹存。常烧香供养之,经函时放光明,耀於堂宇。是以道俗礼敬之,如仰真容。” 唐 元稹 《度门寺》诗:“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衝,由旬排讲座,丈六写真容。”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 玄宗 之离 蜀 也,以所居行宫为道士观,仍铸金为真容。” 叶圣陶 《苦辛》:“可是对于最亲近的几家亲戚,我仍旧去‘拜年’,因为父亲说,‘那几家的祖先的真容,总得去拜一拜。’”
《國語辭典》:真谛(真諦)  拼音:zhēn dì
1.真实的意义。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三六出:「想浮生矇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
2.人名。南朝梁陈间高僧,本是西天竺优襌尼国人,应梁武帝的邀请,在大同元年(西元546年)到达中国,后在广州刺史欧阳頠父子的支持下专心译经,译有《大乘唯识论》一卷、《摄大乘论》三卷、《中边分别论》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二卷等,其中尤以《摄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的依据,也是较有系统的介绍大乘瑜伽行派到中国的译经家。
3.佛教用语。二谛之一。意为最究竟的真实。但佛教四派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毗婆沙宗说,事物虽已破灭或经理智分析后,心识依旧认为它是存在的,是为真谛;二、经部说,不待概念的赋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经得起理智观察的事物,是为真谛;三、唯识宗说,观察实质的智慧所能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四、中观宗说,在经验世界中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已经不存在,在这状况下,直接现量所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也就是空性。《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若破无彼智,由智除馀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也称为「第一义谛」。
《國語辭典》:写照(寫照)  拼音:xiě zhào
1.摹画人像。《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泛指一切事象的描写。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是田园生活的最佳写照。」
《國語辭典》:法性  拼音:fǎ xìng
佛教用语。指一切现象的本质或真实性。梵语dharmatā的意译。南朝齐。周颙〈答张融书难门律〉:「般若所观,照穷法性。」《西游记》第二回:「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也称为「真如」、「实相」。
《漢語大詞典》:至数(至數)
(1).极其精深微妙的道理或事理。《素问·三部九候论》:“ 黄帝 问曰:‘余闻九针於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愿问其方。’ 岐伯 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晋 陆机 《辨亡论》:“是故先王达经国之长规,审存亡之至数。谦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宽冲以诱俊乂之谋,慈和以结士民之爱。”
(2).指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后汉书·赵咨传》:“夫含气之伦,有生必终,盖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数。”
(3).真实的本领、方术。汉书·东方朔传:“復使射他物,连中,輒赐帛。时有幸倡 郭舍人 ,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 朔 狂,幸中耳,非至数也。’” 颜师古 注:“至,实也。”
《漢語大詞典》:我相
佛教语。我、人等四相之一。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做真实存在的观点。佛教认为是烦恼之源。《金刚经·大乘正宗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宋 范成大 《藻侄比课五言诗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之六:“捫蝨天机动,驱蚊我相生。”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止因俺师弟 玉通 ,我相未除,慾根尚掛,致使那 柳宣教 用 红莲 掇赚。”《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金刚经》云:‘无人相,无我相。’世间万事皆坏在有人相、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