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相等  拼音:xiāng děng
相同。《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如此小娘子该配此才郎!况且年貌相等,门阀相当。」
《高级汉语词典》:年齿相等
年龄相当
《國語辭典》:平等  拼音:píng děng
1.彼此同等、相等。《文明小史》第一八回:「无论他是什么人,我等皆当平等相看,把他引而进之,岂宜疏而远之?」
2.县名。在河南省洛阳县西南,位于伊河之西。
《國語辭典》:一齐(一齊)  拼音:yī qí
1.一律、同样。《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2.一同、同时。如:「一齐下手」。《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众人在旁,一齐赞叹。」《红楼梦》第八二回:「说著,二人一齐进来。」
3.统一平治。《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汎爱蒸庶,布德施惠。」
4.一切、完全。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六出:「情到不堪回首处,一齐分付与东风。」
《漢語大詞典》:联镳(聯鑣)
(1).犹联鞭。 唐 权德舆 《酬崔千牛四郎早秋见寄》诗:“联鑣 长安 道,接武 承明宫 。”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出真州》诗:“早约戎装去看城,联鑣壕上嘆风尘。”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三人联鑣按轡而行。”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蟠桃宫》:“岁之三月朔至初三日,都人治酌呼从,联鑣飞鞚,游览於此。”
(2).喻相等或同进。《北史·甄琛传》:“观其状也,则 周 孔 联鑣, 伊 颜 接衽。” 宋 岳珂 桯史·富翁五贼:“名亦在鼎甲,联鑣入团司。” 清 沈德潜 《〈古诗源〉例言》:“后此 越石 、 景纯 ,联鑣接軫。”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四章:“且 日本 人以矮特闻,而今者变法而强,与强 英 联鑣。”
分類:相等同进
《漢語大詞典》:相半
各半;相等。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草相半。”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上:“知雇役之害,欲復行差役,不知差、雇之弊,其实相半。”《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不则一日, 贺司户 家人送 吴衙内 到来,父子一见,惊喜相半。”
分類:相等
《漢語大詞典》:相埒
相等。梁书·文学传上·何逊:“时有 会稽 虞騫 ,工为五言诗,名与 逊 相埒。”明史·杨守阯传:“ 守阯 博极羣书,师事兄 守陈 ,学行相埒。”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尤水村:“﹝ 尤荫 ﹞用浓墨作黑竹,琅玕百尺,颇有凌云之势, 江乡 诸盐客多珍重之,名与 王梦楼 相埒。”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第五节:“他自信‘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 中国 有馀’。”
分類:相等
《國語辭典》:等比  拼音:děng bǐ
数学中,级数的前后项间的比值相等。
《漢語大詞典》:相停
相等;均等。《元典章·兵部一·军官》:“又以出放钱债为名,令军使用,不出三四月,便要本利相停,一岁之间,获利数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 王符 称世俗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説,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白雪遗音·马头调·牙牌名:“等到你蹅梯望月归,春分昼夜相停,暗自伤悲。”
分類:相等均等
《國語辭典》:对等(對等)  拼音:duì děng
同等。无优劣高下。如:「地位对等」、「对等条约」。
《漢語大詞典》:中心
犹称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随你左看右看,无不中心像意的。”
《國語辭典》:敌国(敵國)  拼音:dí guó
1.仇敌之国。《战国策。秦策一》:「诎敌国,制海内。」《水浒传》第五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戮剿除,他日养成贼势,甚于北边强虏敌国。」
2.势力相当的国家。《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3.相当于一国。如:「富可敌国」。《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4.能系大局轻重的人才。《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吴公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或制胜帷幄,或门人加亲,或与时抑扬,或隐若敌国。」
《漢語大詞典》:宰执(宰執)
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 唐 陆龟蒙 《自怜赋》:“丞相府不开, 平津阁 不立,布衣之説无由自通乎宰执。”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外廊横门北去百餘步,又一横门,每日宰执趋朝,此处下马。”金史·侯挚传:“ 挚 为人威严,御兵人莫敢犯。在朝遇事敢言……南渡后宰执中,人望最重。” 清 戴名世 《九科文总序》:“以谓天下之为选政者,以草莽而操文章之权,其转移人心,乃与宰执侍从及督学之官等而深有望於大儒者,为之别黑白而定邪正,使天下晓然知所去取。”
《國語辭典》:鼎鼐  拼音:dǐng nài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唐。薛稷 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策第一道:「帝德广运,六臣参其业;天道大明,五帝陈其序。犹黼黻之章五色,鼎鼐之饪五味。」宋。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三首之二:「结子非贪鼎鼐尝,偶先红杏占年芳。」
2.天子在宗庙中祭祀用的重器。唐。符载〈送卢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其公者,树勋烈,铭鼎鼐,休声巍巍,垂之无穷。」《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列传三。杨戬》:「自崇宁后,日有宠,知入内内侍省。立明堂,铸鼎鼐,起大晟府、龙德宫,皆为提举。」
3.比喻宰相的职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调味一般。唐。李商隐 为荥阳公上河中崔相公状:「相公禀青云之秀,更历股肱之郡,咸登鼎鼐之司。」明。杨慎《丹铅馀录》卷二:「伊尹负鼎以干汤,谓尹有鼎鼐之才也。」
《國語辭典》:鼎鼐调和(鼎鼐調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1.在鼎、鼐中调味。明。王恭咏胡椒诗:「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明。陆深 禁中斋夜诗:「大烹本为牛羊荐,鼎鼐调和愧未工。」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周必大 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鼎鼐调和知有日,君臣庆会岂因人。」明。王冕梅花诗三首之一:「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也作「调和鼎鼐」。
《國語辭典》:平人  拼音:píng rén
1.平民、百姓。《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诏赦除建武以来诸犯妖恶,及马、窦家属所被禁锢者,皆复之为平人。」
2.无罪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八:「那有这事!这不撞著拐子,就撞著强盗了。不可冤屈了平人!」《红楼梦》第六二回:「若犯出来,他心里已有稿子,自有头绪,就冤屈不著平人了。」
3.没病的人。《黄帝内经素问。卷五。平人气象论》:「平人者,不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