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9,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内皮
胶原
擦伤
鼻纹
点痣
发疹
油皮
畅外
黑黡
红汞
黄疸
白种人
发痒
垢泥
疙瘩
《国语辞典》:内皮(内皮)  拼音:nèi pí
1.动物皮肤的一层。在真皮下,下与肌内相接。也称为「内表皮」。
2.植物根及茎部内,皮层组织的最内层,即邻接中柱的一层。其细胞排列齐整、紧密,无细胞间隙。也称为「内皮层」。
3.树木树皮于木栓层以内的部分,此部分之细胞仍保有活力,故也称为「活皮」。
《国语辞典》:胶原(胶原)  拼音:jiāo yuán
一种蛋白质成分,是组成皮肤、肌腱的主要成分,广泛分布于动物结缔组织,包括皮肤、肌腱、骨骼、软骨、血管壁等。也称为「胶元蛋白」。
《国语辞典》:擦伤(擦伤)  拼音:cā shāng
皮肤因与粗糙物体摩擦而受伤。
《国语辞典》:鼻纹(鼻纹)  拼音:bí wén
牛、羊、狗等动物鼻子皮肤下的汗腺形成的沟纹。每只动物的鼻纹都不尽相同,故可供作辨识之用。
《国语辞典》:点痣(点痣)  拼音:diǎn zhì
将皮肤上的痣化除。如:「他因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而去点痣。」
分类:皮肤
《国语辞典》:发疹(发疹)  拼音:fā zhěn
泛称人体皮肤上出现小红点的现象。发疹的症状因病情而异,大致可分为出血斑、热性发疹及流行性水痘与麻疹等。
《國語辭典》:油皮  拼音:yóu pí
1.表皮、表层。如:「小孩子摔一跤,幸好只是脚踝擦伤了油皮,不严重。」《红楼梦》第九回:「秦钟的头早撞在金荣的板子上,打起一层油皮。」《海上花列传》第一○回:「阿珠摸摸小红的头,没甚伤损,只有额角边被板壁上钉的钉头碰破些油皮,也不至流血。」
2.油漆物的表面。如:「那张新买的供桌,油皮闪闪发亮,煞是好看。」
分類:皮肤表层
《漢語大詞典》:畅外(暢外)
道家谓摩擦皮肤使之温暖的养生方法。 唐 司马承祯 天隐子·斋戒:“手常摩擦,皮肤温热,熨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
《漢語大詞典》:黑黡(黑黶)
皮肤上的黑痣;黑点。起世经·地狱品三:“皮肤缓皱,黑黶遍体。”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官吏贼民,宦家武断,与 岭 南人分宗族大小,是为纯白中箸一黑黶。”
《漢語大詞典》:红汞(紅汞)
药物名。即汞溴红,是常用的皮肤创伤消毒药。溶液通称红药水。
《國語辭典》:黄疸(黃疸)  拼音:huáng dǎn
病名。因血中胆红素含量增加,致人体皮肤、巩膜、黏膜变黄的病症。多见于肝胆疾病及溶血性贫血。最常见的黄疸,是新生儿黄疸。
《漢語大詞典》:黄锈病(黄銹病)
植物的一种病害。症状是叶片上和茎上出现成条的黄色斑点,病株子粒不饱满,小麦易得此病。也叫黄疸。
《国语辞典》:白种人(白种人)  拼音:bái zhǒng rén
皮肤色素沉著极少,肤色白皙的人种。直发或卷曲发,鼻大而窄,高鼻梁,体毛浓密。主要居住在欧洲、北非以及近东。西元一五○○年以后迅速扩展到全球。也称为「高加索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
《國語辭典》:发痒(發癢)  拼音:fā yǎng
1.因外物的刺激而全身或局部产生想要抓搔的感觉。如:「对海鲜过敏的人,只要吃一点就全身发痒。」
2.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地急著想有所行动。如:「歌迷一知道自己的偶像出专辑,就心里发痒,不买不快。」
《国语辞典》:垢泥  拼音:gòu ní
由人体已脱落的皮肤角质层、汗水、皮脂和灰尘等合成,而积存于皮肤表面的污秽物。容易妨碍皮脂及汗腺的分泌,宜常洗濯。也作「垢腻」。
《國語辭典》:疙瘩  拼音:gē da
1.皮肤上突起的疱块颗粒。《文明小史》第二七回:「济川才躺下去,颈脖子上就起了几个大疙瘩,痒得难熬,一夜到亮,没有好生睡。」也作「疙疸」。
2.泛指圆形块状的东西。如:「冰疙瘩」、「面疙瘩」。
3.绳结。如:「在这条绳子上打个疙瘩。」
4.比喻不通畅的文字。如:「文章中有些疙瘩。」
5.比喻难解的麻烦或心中的郁结。《官场现形记》第六回:「抚院来的三月头里,这协台得著了文书,就是心下一个疙瘩。」也作「疙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