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天祚  拼音:tiān zuò
上天赐予的福禄。《书经。多方》汉。孔安国。传:「汝不能劝信我命,汝亦则惟不能享天祚矣。」《国语。晋语四》:「周之大功在武,天祚将在武族。」
《漢語大詞典》:汉祚(漢祚)
指 汉 朝的皇位和国统。 汉 班固 《东都赋》:“往者 王莽 作逆, 汉 祚中缺。” 三国 魏 钟会 《檄蜀文》:“往者 汉 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於泯灭。”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文武四充, 汉 祚克广。”
《國語辭典》:储君(儲君)  拼音:chú jūn
太子或王位继承人。汉。班固《白虎通。卷三。京师》:「储君,嗣主也。」《三国演义》第七九回:「家有长子,国有储君。」也称为「储副」、「储两」、「储宫」、「储嗣」、「储贰」。
《漢語大詞典》:皇运(皇運)
谓享有皇位的气数。 汉 史岑 《出师颂》:“皇运来授,万宝增焕。” 南朝 梁 徐陵 《梁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皇运之初,弥承天德。”晋书·武帝纪:“ 魏帝 稽协皇运,绍天明命以命 炎 。” 唐 贾至 《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诗:“忆昔皇运初,众宾俱龙驤。”
《漢語大詞典》:禅书(禪書)
禅让皇位的诏书。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若乃上出禪书,下陈让表,其间劝进殷勤,敦諭重沓,跡实同於 莽 卓 ,言乃类於 虞 夏 。”
《國語辭典》:皇太子  拼音:huáng tài zǐ
皇帝的嫡长子或皇位继承人。
《漢語大詞典》:嗣统(嗣統)
谓继承皇位。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新天子嗣统,急召使至。”《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年二月间, 正德爷 晏驾, 嘉靖爷 嗣统。”清史稿·礼志三:“ 明 神 憙 二宗,法纪坠失, 愍帝 嗣统,事无可为。”
分類:继承皇位
《國語辭典》:嫡嗣  拼音:dí sì
承嗣的嫡子。《东观汉记。卷七。宗室传。下邳惠王衍传》:「是后诸子更相诬告,迄今嫡嗣,未知所定,朕甚伤亡。」也作「适嗣」。
《國語辭典》:帝祚  拼音:dì zuò
帝位。《史记。卷一六。秦楚之际月表》:「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分類:帝位皇位
《漢語大詞典》:嗣历(嗣曆)
谓应历数而继皇位。太平广记卷九七引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从谏:“ 唐武宗 嗣历,改元 会昌 。”参见“ 历数 ”。
分類:历数皇位
《國語辭典》:历数(曆數)  拼音:lì shù
1.天运、气数。《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昔炎精幽昧,历数将终。」也作「历数」。
2.历法。《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传中。马怀素传》:「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有一人姓王名朔,亦善通五行历数之书。」也作「历数」。
《國語辭典》:历数(歷數)  拼音:lì shù
1.天道、天运,指星象运行的轨道及周期。古人以此观盛衰兴亡的气数。《书经。大禹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也作「历数」。
2.历法。《书经。洪范》:「五曰历数。」唐。孔颖达。正义:「算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历。」也作「历数」。
《漢語大詞典》:历数(歷數)
亦作“厤数”。 一一列举;逐个说出。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因歷数大臣过失。”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昨所能黜臺諫五人,惟是 从诲 入臺未久,其他四人,出处本末,迹状甚明,可以歷数也。”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若 杜陵 长篇,有歷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 铁人 ﹞历数钻工们如何苦战。”
《國語辭典》:登位  拼音:dēng wèi
登上王位。《三国演义》第三回:「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馀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
《國語辭典》:太上皇  拼音:tài shàng huáng
1.皇帝的父亲。《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玄宗自疑不能归长安,肃宗以太上皇奉迎,然后自蜀还京。」
2.比喻于幕后掌权之人。如:「他名义上是老闆,但他老婆却是太上皇,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管。」
3.道教神话中,远古帝王之一。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太上老君开天经》:「元皇之后,次有太上皇。」
《漢語大詞典》:基祚
谓国运,皇位。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 金朝 之盛极矣。然文学止于词章,不知讲明经术,为保国保民之道,以图基祚久长。”
分類:国运皇位
《漢語大詞典》:国嗣(國嗣)
皇位继承人。《东观汉记·下邳惠王衍传》:“惟王与 下邳王 ,恩义至亲,正此国嗣,非王而谁?”《晋书·废帝海西公纪》:“王室艰难, 穆 哀 短祚,国嗣不育,储宫靡立。”新唐书·惠昭太子宁传:“於是国嗣未立, 李絳 等建言,……帝曰:‘善。’以 寧 为皇太子。”
《漢語大詞典》:极位(極位)
(1).最高位置。指最高官位。 汉 蔡邕 《文烈侯杨公碑》:“人臣之极位,兼而有之。”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太尉 杨彪 ,典歷二司,享国极位。” 唐 白居易 《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臣伏以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合轻授。”
(2).最高位置。指皇位。宋书·武帝纪上:“ 高祖 以为 玄 未据极位,且 会稽 遥远,事济为难,俟其篡逆事著,徐于 京口 图之。”
(3).最高位置。指皇后位。《前汉书平话》卷下:“羣臣有诗贺帝曰:‘忠臣扶立千门圣, 汉 家天下已回春。日正端门登极位,万国来朝有道君。’”后汉书·皇后纪上·贾贵人:“帝既为太后所养,专以 马氏 为外家,故贵人不登极位, 贾氏 亲族无受宠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