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瘗坎(瘞坎)
亦作“ 瘞埳 ”。 古代行祭地礼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新唐书·礼乐志二:“瘞坎皆在内壝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足容物。此坛埳之制也。”宋史·礼志七:“ 社首 坛……三壝四门,如方丘制。又为瘞埳於壬地外壝之内。”元史·世祖纪十四:“坛南植松一株,北墉瘞坎壝垣,悉倣古制,别为斋庐,门廡三十三楹。”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又为瘞埳于壬地。”
分類:祭地玉帛
《漢語大詞典》:燔瘗(燔瘞)
(1).祭祀天地。汉书·终军传:“专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宫。” 颜师古 曰:“燔,祭天也;瘞,祭地也。”
(2).指祭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类于天神。”
《漢語大詞典》:鹤瘗(鶴瘞)
《瘗鹤铭》。 清 王夫之 《补落花诗》之三:“江干《鹤瘞》千秋伴,共怨人间甲子忙。”参见“ 瘞鹤铭 ”。
《國語辭典》:瘗鹤铭(瘞鶴銘)  拼音:yì hè míng
一种碑铭。梁天监十三年华阳真逸撰。正书,文自左至右。碑在江苏省丹徒县焦山崖石上,后陷落江中,南宋中曾挽出,后复堕江,清康熙间陈鹏年募工出之,共五石。
《漢語大詞典》:瘗铭(瘞銘)
见“ 瘞鹤铭 ”。
《國語辭典》:瘗鹤铭(瘞鶴銘)  拼音:yì hè míng
一种碑铭。梁天监十三年华阳真逸撰。正书,文自左至右。碑在江苏省丹徒县焦山崖石上,后陷落江中,南宋中曾挽出,后复堕江,清康熙间陈鹏年募工出之,共五石。
《漢語大詞典》:禋瘗(禋瘞)
谓祭祀天地。禋,指祭天。将牲体、玉帛等放在柴火上焚烧,升烟以祭。瘗,指祭地。礼毕将牲体、玉帛等埋于地以享。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夫禋瘞茧栗,宗社三牲。膮膷豆俎,以供宾客,七十之老,俟肉而饱,岂得惟陈草石,取备上药而已。”
《漢語大詞典》:望瘗(望瘞)
祭礼仪节之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读祝官捧祝,进帛官捧帛,各诣瘞位。[各官立介][赞]望瘞。[杂焚祝帛介][赞]礼毕。” 王季思 等注:“ 明 代祭宗庙及 孔 庙的礼仪,当最后唱‘望瘞’时,捧祝官与进帛官捧祝、帛至瘞毛血的地方焚化。”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十七年,改送燎为望瘞。明年,增望瘞乐章。”
《漢語大詞典》:瘗葬(瘞葬)
埋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无何,山中遣僮来,以断杖付生云:‘代死者,此君(指竹)也。’便嘱瘞葬致祭,以解竹木之寃。”
分類:埋葬
《漢語大詞典》:瘗地(瘞地)
祭土地神。《汉书·郊祀志下》:“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瘞地於北郊,即阴之象也。” 颜师古 注:“祭地曰瘞薶,故云瘞地也。”
《國語辭典》:瘗钱(瘞錢)  拼音:yì qián
埋葬死者时所陪葬的钱。《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张汤传》:「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
《漢語大詞典》:瘗缯(瘞繒)
古代埋缯帛以祭地。礼记·礼运:“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辞説,设制度。” 唐 阎随侯 《西岳望幸赋》:“奏 咸池 兮罗金石,钦瘞繒兮埋玉璧。”
分類:缯帛祭地
《漢語大詞典》:发瘗(發瘞)
发掘瘗埋,挖坟。晋书·王敦传:“有司议曰:‘ 王敦 滔天作逆,有无君之心,宜依 崔杼 、 王凌 故事,剖棺戮尸,以彰元恶。’於是发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
分類:发掘
《漢語大詞典》:毁瘗(毁瘞)
取出已撤除的宗庙神主埋葬。 唐 韩愈 《禘祫议》:“曰 献 懿 庙主宜毁之、瘞之,臣又以为不可。谨按礼记,天子立七庙,一坛一墠,其毁庙之主皆藏於祧庙,虽百代不毁,祫则陈於太庙而饗焉。自 魏 晋 以降,始有毁瘞之议。”
《漢語大詞典》:敛瘗(斂瘞)
犹敛葬。敛,通“ 殮 ”。新唐书·褚亮传:“贬 西海 司户,时博士 潘徽 贬 威定 主簿, 亮 与俱至 陇山 , 徽 死,为敛瘞,人皆义之。”参见“ 敛葬 ”。
《漢語大詞典》:敛葬(斂葬)
入殓安葬。敛,通“ 殮 ”。汉书·云敞传:“ 敞 时为大司徒掾,自劾 吴章 弟子,收抱 章 尸归,棺敛葬之。”新唐书·裴冕传:“ 鉷 死, 李林甫 方用事,僚属惧,皆引去,独 冕 为敛葬,由是寖知名。”宋史·仁宗纪二:“詔诸戍边军月遣内侍存问其家,病致医药,死为敛葬之。”
分類:入殓安葬
《漢語大詞典》:肆瘗(肆瘞)
祭名。谓祭山后将所用牲玉埋于土中。山海经·中山经:“凡 夫夫之山 、 即公之山 、 尧山 、 阳帝之山 皆冢也,其祠:皆肆瘞。” 郭璞 注:“肆,陈之也。陈牲玉而后薶藏之。”山海经·中山经:“ 洞庭 、 荣余山 神也,其祠:皆肆瘞。” 郭璞 注:“肆竟然后依前薶之也。”
《漢語大詞典》:封瘗(封瘞)
埋葬。 南朝 宋 鲍照 《请假启》:“天伦同气,实惟一妹,存没永诀。不获计见,封瘞泉壤临送。”
分類: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