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1,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小肠气
湿温
尸疰
食挂
疰忤
眼丹
寒疝
寒疮
膈噎
吹乳
丹毒
脑疽
热厥
溢饮
肿病
《漢語大詞典》:小肠气(小腸氣)
病名。狐疝的俗称。因小腹坠痛,延及阴囊,致睾丸偏大的病症。《医宗金鉴·幼科杂病·疝证门》:“痛引腰脊小肠气。”注:“小肠气一症,其受病与疝气等,亦因湿气在内,而寒气又束于外也。”
《漢語大詞典》:湿温(濕温)
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轰天雷》第八回:“不多时,医生来了,诊过脉,説这是湿温,来势尚轻,不妨。”
《漢語大詞典》:尸疰(屍疰)
同“ 尸疰 ”。 梁书·孝行传·韩怀明:“年十岁,母患尸疰,每发輒危殆。”
亦作“ 尸注 ”。 中医病名。痨瘵病。即肺结核。病程缓慢且相互传染。南史·徐嗣伯传:“常有嫗人患滞冷,积年不差。 嗣伯 为之诊曰:‘此尸注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灸中恶穴歌》:“尸疰客忤中恶病,乳后三寸量準行。”
《漢語大詞典》:食挂(食掛)
中医病名。症状为闻荤腥味即呕吐。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史载之 治 朱师古 之食掛, 徐嗣伯 治老姥之针疽。”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篇·手太阴经肺藏脉证三之一:“按 宋 人《閒窗括异志》云:‘ 眉州 朱师古 得疾,闻荤腥即呕,医莫能治。 史载之 曰:……此疾在经中名食掛,《素问》肺叶焦热掛是也。’”
《漢語大詞典》:疰忤
中医病名。犹中恶。 宋 文同 《蒲生锺馗》:“下有三鬼相啸聚,初行谁家作疰忤。”参见“ 中恶 ”。
《國語辭典》:中恶(中惡)  拼音:zhòng è
暴病而死。《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传。吴主权潘夫人传》:「诸宫人伺其昏卧,共缢杀之,托言中恶。」唐。薛调《无双传》:「忽闻帘下极闹,云:『内家中恶』。」
《漢語大詞典》:眼丹
中医眼病名。症见整个眼胞漫肿赤痛,甚者波及周围脸部组织,硬结拒按,常伴有寒热头痛。《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眼丹》:“眼丹眼胞上下生,红热肿痛软偏风。”
分類:中医病名
《漢語大詞典》:寒疝
(1).中医病名。症见腹中拘挛,绕脐疼痛,恶寒肢冷而汗出。多为寒邪凝滞腹内所致。东观汉记·邓训传:“太医 皮巡 从猎 上林 还,暮宿殿门下,寒疝病发。时 训 直事,闻 巡 声,起往问之。 巡 曰:‘冀得火熨背。’ 训 身至 太宫门 ,为求火不得,乃以口嘘其背,復呼同庐郎共更嘘,至朝遂愈。”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遶脐痛苦,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
(2).中医指疝气的一种。症见阴囊肿硬而冷,睾丸痛,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等。
《漢語大詞典》:寒疮(寒瘡)
中医病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有面上及遍身生疮,如猫眼,有光彩,无脓血,痛痒不恒者,寒疮也,鸡、鱼、葱、韭治之。”
《漢語大詞典》:膈噎
中医病名。有胸腹胀痛、下咽困难、常打嗝等症状。 清 方苞 《方曰崑妻李氏墓表》:“ 孝丰 府君病膈噎,长子 曰岱 割股以进。”
《漢語大詞典》:吹乳
中医学病名。乳痈。《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乳证》:“乳被儿吹因结核,坚硬不通吹乳名。”注:“妇人乳房忽然红肿坚硬疼痛,增寒壮热头痛者,此欲成乳痈也。若乳儿之时,乳被儿口中气吹,以致乳管不通结核者,名曰吹乳。”
《國語辭典》:丹毒  拼音:dān dú
病名。一种散播性链球菌所引起的组织炎及淋巴管炎。患部皮肤红肿、疼痛、易蔓延,多半引起高烧、淋巴腺肿及脑膜炎等并发症。
《漢語大詞典》:脑疽(腦疽)
中医病名。生于脑后项部的有头疽。正对口者,俗称“对口”。偏于一侧者俗称“偏对口”。多由湿热交蒸或五脏蕴毒所致,症状多见灼热肿痛,颜色鲜红。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你母亲患脑疽疮身死。”参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脑疽》
《漢語大詞典》:热厥(熱厥)
中医病名。因受邪热,阻碍阳气流通,而使手足逆冷的病。《素问·厥论》:“阴气衰於下,则为热厥。”
《漢語大詞典》:溢饮(溢飲)
中医病名。因口渴暴饮,以致水气外溢于肌肤肠胃的一种疾病。《素问·脉要精微论》:“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王冰 注:“面色浮泽,是为中湿,血虚中湿,水液不消,故言当病溢饮也。以水饮满溢,故渗溢而易(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漢語大詞典》:肿病(腫病)
病名。即水肿。通称浮肿。三国志·吴志·朱然传:“时 然 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