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4,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痊可
有恙
内科
担带
彻县
夷瘳
阴性
夭疾
劳发
下消
兽医
消疾
突眼
蒙雾露
鬼箭
《國語辭典》:痊可  拼音:quán kě
疾病治好。《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五一回:「此箭上有毒,急切不能痊可。」也作「痊瘉」。
《国语辞典》:有恙  拼音:yǒu yàng
染患疾病或发生事故。《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老人家既是有恙,世兄何不送他回去?」
《國語辭典》:内科(內科)  拼音:nèi kē
临床医学的一大分支。医疗范围是指身体内部的各种疾病。医治方式乃依照病人对症状的叙述,以及物理检查而施以用药、打针,不以外科手术来治疗疾病。
《國語辭典》:担带(擔帶)  拼音:dān dài
负责、承当。《董西厢》卷五:「张君瑞病恹恹担带不去,说不得凄凉,觑不得恓楚。」也作「担待」。
《漢語大詞典》:彻县(徹縣)
亦作“ 彻悬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 胡三省 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参见“ 彻乐 ”。
《漢語大詞典》:彻乐(徹樂)
(1).古代遇有灾患病故或天象变异时,帝王或卿大夫撤除乐器,以示忧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杞孝公 卒, 晋悼夫人 丧之, 平公 不彻乐,非礼也。”新唐书·高宗纪:“﹝ 总章 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车,避正殿,减膳,彻乐。”
(2).借指逝世。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虽享禄不薄,屡膺蕃庶之赏,彻乐之日,门中索然。”参见“ 彻县 ”。
《國語辭典》:夷瘳  拼音:yí chōu
困苦得以平舒。《诗经。大雅。瞻卬》:「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國語辭典》:阴性(陰性)  拼音:yīn xìng
1.女性。相对于阳性、男性而言。
2.阴险的性情。《醒世姻缘传》第二回:「那妇人的阴性就如内官子一般,降怕他一遭,他便只是胆怯,再也不敢逞强。」
3.为诊断某些疾病而进行某种注射实验,所得结果无过敏现象,称为「阴性」。如注射结核菌没有发生红肿的反应,则为阴性反应。
4.某些语言中的名词、代名词、形容词的一种类别。如梵语、德语、俄语等名词有阳、阴、中三性。
《漢語大詞典》:夭疾
因疾病而夭折。汉书·魏相传:“民不夭疾,衣食有餘。”
分類:疾病夭折
《国语辞典》:劳发(劳发)  拼音:láo fā
中医上指:(1)虚劳发热。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的发热现象。(2)元气虚弱的人,稍有动作劳伤,则怕寒发热,类似伤寒的病。
《国语辞典》:下消  拼音:xià xiāo
因肾阴亏损、虚不固摄所致的疾病。肾脏机能发生病变而多尿或小便呈膏脂状,同时有口乾、舌红、脉搏低沉微弱的症状。
《國語辭典》:兽医(獸醫)  拼音:shòu yī
1.职官名。主掌治疗野兽伤病的官吏。《周礼。天官。兽医》:「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
2.治疗禽兽疾病的医生。
《漢語大詞典》:消疾
(1).消渴病。后汉书·李通传:“﹝ 通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 李贤 注:“消,消中之疾也。”参见“ 消渴 ”。
(2).消除疾病。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并抗吻以除烦,永咀牙而消疾。” 北周 庾信 《温汤碑》:“岂若醴泉消疾,闻乎 建武 之朝。” 倪璠 注引后汉书:“ 光武 中元 元年夏,京师醴泉涌出,饮者固疾皆愈。”
《國語辭典》:消渴  拼音:xiāo kě
中医上指口渴饮水多而小便多。即今之糖尿病。《梁书。卷三三。王僧儒传》:「吾无昔人之才而有其病,癫眩屡动,消渴频增。」《聊斋志异。卷二。阿宝》:「生忽病消渴,卒。」也称为「糖尿病」、「渴病」。
《国语辞典》:突眼  拼音:tú yǎn
眼睛过度突出。一般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眼眶炎或眼眶瘤症等疾病所引起。
《国语辞典》:蒙雾露(蒙雾露)  拼音:méng wù lù
蒙,蒙受。雾露,指阴阳不和调之气。蒙雾露指人罹患疾病。宋。文天祥〈正气歌〉:「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漢語大詞典》:鬼箭
(1).鬼神所射之箭。迷信者谓人体为鬼箭射中即致疾病。 明 高启 《神弦曲》:“雌狐学拜戴髑髏,鬼箭射创血洒秋。”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西隣小鬼逢鬼箭,仆地不甦颜色变。”
(2).木名。卫矛的别名。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六:“祠 岱 岳,因登絶顶,行四十里……地多鬼箭、天麻、元参之类。”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卫矛:“鬼箭生山石间,小株成丛。”
(3).武器名。正字通·竹部:“兵法,鬼箭即铁蒺黎,稍小,用毒药炒过,人足著此,即肿不能行,夜散要路,故名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