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疑端
(1).犹疑问;疑心。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涉其流则若有餘,探其源则若不足,撑舌刺口,疑端满腹,圣哲远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中外毫无间言,从来疑端讹语,一时冰释。”
(2).致人怀疑的事由。《明史·阉党传·贾继春》:“蜚语谓选侍踉蹌徒跣,屡欲自裁,皇妹失所投井。恐酿今日之疑端,流为他年之实事。”
(2).致人怀疑的事由。《明史·阉党传·贾继春》:“蜚语谓选侍踉蹌徒跣,屡欲自裁,皇妹失所投井。恐酿今日之疑端,流为他年之实事。”
《漢語大詞典》:孰与(孰與)
(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庄王 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 无 秦 ,则天下集 齐 , 亲弗 必走,则 齐王 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 韩翃 ,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 德宗 曰:‘与诗人 韩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漢語大詞典》:乎哉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 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 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