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疑义(疑義)  拼音:yí yì
可怀疑、不能立刻就明白的道理。晋。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我们两个人都不承认,外人一定说是我弄的,断无疑义。」
《漢語大詞典》:疑端
(1).犹疑问;疑心。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涉其流则若有餘,探其源则若不足,撑舌刺口,疑端满腹,圣哲远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中外毫无间言,从来疑端讹语,一时冰释。”
(2).致人怀疑的事由。明史·阉党传·贾继春:“蜚语谓选侍踉蹌徒跣,屡欲自裁,皇妹失所投井。恐酿今日之疑端,流为他年之实事。”
《漢語大詞典》:积结(積結)
(1).指长期不解的疑问。后汉书·陈元传:“採 孔子 拜下之义,卒渊圣独见之旨,分明白黑,建立《左氏》,解释先圣之积结,洮汰学者之累惑,使基业垂於万世,后进无復狐疑。”
(2).指长期积聚之病。喻指嗜好。 唐 柳宗元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若积结既定,医无所能已,幸期相见时,吾决分子其啗嗜者。”
(3).指长期郁结。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清风堂尸迹:“若 清风堂 者,不过寃抑之志不伸,以决絶於一时耳,亦何为而然哉!岂幽愤所积结致是邪?此理殆不可晓。”
《漢語大詞典》:宿惑
指前所未解的疑问。 清 曾国藩 《台洲墓表》:“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
分類:前所疑问
《國語辭典》:问号(問號)  拼音:wèn hào
一种标点符号。用于表示疑问语气的文句下,其形式为「?」。如:「你到那儿去?」也称为「疑问号」。
《漢語大詞典》:那里每(那裏每)
(1).表疑问。犹怎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鶯鶯 情性,那里每也悄无了贞共烈?”
(2).犹何处。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有金银那里每典当,尽枵腹高卧斜阳。” 元 朱凯 《昊天塔》第四折:“那里每噎噎哽哽,搅乱俺这无是无非窗下僧。”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折:“那里每汪汪犬吠,隐隐疎篱?俺这里举目观窥,原来是竹坞人家傍小溪。”
分類:疑问何处
《國語辭典》:何时(何時)  拼音:hé shí
什么时候。《文选。潘岳。哀永逝文》:「户阖兮灯灭,夜何时兮复晓?」《文选。江淹。杂体诗。古离别》:「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国语辞典》:可也  拼音:kě yě
1.疑问性语助词,无义。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父亲别后难根究,这一片悠悠,可也还留得残生否?」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你娘可也过七旬,你爹整八十,又无个哥哥妹妹和兄弟。」
2.却是。元。乔吉《金钱记》第二折:「学士!或允或不允,只在飞卿根前说一声,可也好也。」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你将我省可里推,我可也其实怕。」
《国语辞典》:几回(几回)  拼音:jǐ huí
1.多少次。表疑问语气。如:「人生难得几回醉?」
2.几次。如:「这几回大雨给嘉南地区的农作物带来不少损失!」
《國語辭典》:何者  拼音:hé zhě
1.为什么。《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辕固生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故伊挚去夏,不为伤德;飞廉死纣,不可谓贤,何者?去就之道,各有宜也。」
2.那一个。《后汉书。卷九○。乌桓鲜卑传。鲜卑传》:「夫万民之饥,与远蛮之不讨,何者为大?」
《國語辭典》:无疑(無疑)  拼音:wú yí
没有疑问,表示断定的意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那笔迹从来认得,且词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无疑。」《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彼时不知府上是那一位做主人,今日说起来,想必是少卿兄无疑了。」
《漢語大詞典》:孰与(孰與)
(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庄王 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 无 秦 ,则天下集 齐 , 亲弗 必走,则 齐王 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 韩翃 ,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 德宗 曰:‘与诗人 韩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漢語大詞典》:乎哉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 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 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國語辭典》:云乎  拼音:yún hū
表疑问、感叹的语气词。《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然则曷用?枣栗云乎?暇脩云乎?」
《漢語大詞典》:也者
(1).语气助词。表提示。《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夫道也者;性也,三皇之治也;德也者:復性者也,二帝之迹也。”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也者,卜筮之史也。” 鲁迅 《花边文学·未来的光荣》:“有些所谓文学家也者,也得找寻些奇特的、色情的东西,去给他们的主顾满足。”
(2).语气助词。表疑问。《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语气助词。表拟度。 清 戴名世 《郭生诗序》:“然生不汲汲求士之知,荒丘絶壑,若将终身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