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疏越
亦作“疎越”。
(1).疏通瑟底之孔,使声音舒缓。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孔颖达 疏:“越,谓瑟底孔也,疏通之使声迟,故云疏越。”后以指悠扬、隽永。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 正始 之音其若何?朱絃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简劲宏妙,平淡疏旷, 周 鼎 商 彝,朱絃疏越者列。” 王国维 人间词话二二:“ 彊村 学 梦窗 而情味较 梦窗 反胜。盖有 临川 、 卢陵 之高华,而济以 白石 之疎越者。”
(2).疏散。后汉书·马融传:“若乃《阳阿》衰斐之 晋 制,阐鼃华羽之南音,所以洞荡匈臆,发明耳目,疏越藴慉,骇恫底伏。” 李贤 注:“越,散也。”
(3).疏忽;疏漏。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休动磊落,业在攀躋,失在疏越。”宋书·律历志下:“备閲曩法,疏越实多,或朔差三日,气移七星,未闻可以下通於今者也。”
《國語辭典》:通义(通義)  拼音:tōng yì
常则。《孟子。滕文公上》:「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漢語大詞典》:通水
(1).疏通水道。 宋 苏轼 《策断三》:“而 闔庐 、 夫差 又逞其无厌之求,开沟通水,与 齐 晋 争强。” 宋 苏辙 《子瞻喜雨亭北隋仁寿宫中怪石》诗:“累石作臺秋蘚上,凿 汧 通水细渠清。”
(2).引水系统开始供水。《光明日报》1989.11.26:“引 黄 济 青 工程正式建成通水。”
(3).谓做内应,通敌。 吴天 《丝场泪》第十章:“刚才你说回来叫他去庵堂,原来是通水叫他跑了,快把人交出来。”《小说月报》1981年第7期:“这一手被看破了,一个牛高马大的渔民,在他脖颈上劈了一掌,怒喊道:‘你通水!’”
《國語辭典》:疏导(疏導)  拼音:shū dǎo
1.开通壅塞的河道。《宋史。卷二四九。王溥传》:「疏导之,遂通舟楫,郡无水患。」《三国演义》第八○回:「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
2.疏通劝导。《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刺史、二千石其随宜疏导。」
《國語辭典》:疏瀹  拼音:shū yuè
疏通洗涤。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國語辭典》:道地  拼音:dào dì
1.事先说明,预留地步。《汉书。卷九○。酷吏传。田延年传》:「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唐。颜师古。注:「为之开通道路,使有安全之地也。」
2.实在的、真正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老和尚在里头看见徒弟引得个小夥子进来,道:『是个道地货来了。』」也作「地道」。
3.招呼。《孽海花》第一九回:「如素云是袁尚秋替他招呼,怡云是成伯怡代为道地,老先生还自鸣得意,说是风尘知己哩!」
《漢語大詞典》:浚治(濬治)
疏浚。 宋 苏轼 《颜乐亭诗》序:“ 胶西 太守 孔君翰 始得其地,浚治其井,作亭於其上,命之曰 颜乐 。”宋史·河渠志三:“ 河 涸,舟不通,令河渠司自口浚治,岁以为常。” 明 宋濂 《送晋王傅李君思迪之官诗》序:“ 李君 之行,浚治其城隍,经营其宫闕,劳徠其黎庶,然后迎王就国。”
濬治:疏通河道,修治水利。 宋 叶适《东嘉开河记》:“封疆道路,城郭沟池,其修补濬治之功,此民之力所能自为也。” 清 王原《吴中吟·沟洫》:“濬治自壬子, 吴淞 流汤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疑狐穴被水,诱此人濬治云。”
《漢語大詞典》:浚川(濬川)
疏通河道。书·舜典:“封十有二山,濬川。” 孔 传:“有流川,则深之使通利。” 清 齐翀 《磁州见水田》诗:“其政非有二,《禹贡》纪濬川。”
分類:疏通通河
《國語辭典》:通关(通關)  拼音:tōng guān
1.打通关卡要塞。《汉书。卷四九。晁错传》:「通关要塞,不孽诸侯。」
2.暗地请托,打通关节。《后汉书。卷四三。乐恢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3.人或货物通过海关检查而顺利进出,称为「通关」。
《漢語大詞典》:开治(開治)
开辟疏通河流;开挖河道,治理水害。宋史·河渠志六:“乃调夫十万开治,既成,命 之奇 撰记,刻石 龟山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刘景文梦代晋文公:“ 元祐 五年, 坡 ( 苏軾 )守 钱塘 , 景文 为东南将领,佐公开治 西湖 。”
《漢語大詞典》:通释(通釋)
疏通解释。北史·宇文恺传:“令録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北史·成淹传:“ 淹 上《接舆释游论》,帝览之,詔尚书 李訢 曰:‘卿诸人不如 成淹 论,通释人意。’” 清 浦起龙 有史通通释
《漢語大詞典》:疏义(疏義)
疏通和阐发文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 仲尼 居’即须两纸疏义?”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於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漢語大詞典》:通沟(通溝)
(1).疏通沟渠。史记·太史公自序:“维 禹 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防,决瀆通沟。”
(2).畅通的沟渠。 汉 班固 《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 晋 左思 《魏都赋》:“疏通沟以滨路,罗青槐以荫涂。”
《國語辭典》:通解  拼音:tōng jiě
通达理解。《北齐书。卷四四。儒林传。冯伟传》:「少从李宝鼎游学,李重其聪敏,恒别意试问之。多所通解,尤明礼传。」《新唐书。卷一八四。杨收传》:「疏眉目,寡言笑,博学彊记,至它艺无不通解。」
《漢語大詞典》:为之地(爲之地)
(1).给人提供事理的根据。韩非子·说难:“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 梁启雄 浅解:“鶡冠子:‘理之所居谓之地。’谓事理的依据。”
(2).代为疏通说项;帮忙。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 汪 因謁之,投分甚懽,日夕往还,三载之间,益以胶固。 万俟 还朝,继而大拜。首加荐引,力为之地。入朝七年间,遂登政府。”亦省作“ 为地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倜傥好义:“﹝ 仲庸 ﹞曰:‘ 文友 贤而贫,在六品选人中,吾将与其子为地。’即走告当路者曰:‘ 张文友 未疾病矣,愿致仕。’因代入状中书,遂获以奉政大夫 嘉定 知州致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汝死无所矣!此公主所常御,涂鸦若此,何能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