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6,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遗谱
瘢痕
贻祸
遗影
遗化
遗帖
遗孙
遗惠
遗芬
贻害
遗剑
齿痕
余论
爪印
遗语
《漢語大詞典》:遗谱(遺譜)
指前代留下的乐谱、茶谱、棋谱等。 元 耶律楚材 《冬夜弹琴颇有所得乱道拙语三十韵以遗犹子兰》:“仓忙兵火际,遗谱不及録。” 元 陈樵 《三泉》诗:“ 江夏 茶经有遗谱, 南磳 水乐变新声。”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二》:“ 弈秋 、 杜夫子 、 王抗 、 江虨 、 王积薪 ,滑能之技,不知云何?即其遗谱,亦无復传者矣。”
《國語辭典》:瘢痕  拼音:bān hén
疤痕。唐。白居易〈过昭君村〉诗:「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明。张岱《西湖梦寻。卷二。飞来峰》引明。袁宏道〈飞来峰小记〉:「壁间佛像,皆杨髡所为,如美人面上瘢痕,奇丑可厌。」
《漢語大詞典》:贻祸(貽禍)
亦作“ 貽祻 ”。 使受害;留下祸害。新唐书·高宗纪赞:“ 高宗 溺爱袵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貽祸邦家。”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貽祸於百姓。”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卷四:“唯 汉和 、 唐玄 ,古今至愚,乃首假以权,貽祻至毒。” 谢觉哉 《不惑集·〈团结·谦虚·进步〉》:“因此骄傲不只是害了自己,同时也要贻祸人家。”
《漢語大詞典》:遗影(遺影)
(1).谓留下影子。 晋 陆机 《挽歌诗》之一:“帷袵旷遗影,栋宇与子辞。”
(2).指遗留下的影子。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餘声。” 宋 陈与义 《幽窗》诗:“高鸟度遗影,风扉语移时。”
(3).犹遗像。 南朝 梁 沈约 《瑞石像铭》:“爱其贞恒之性,嘉其可久之姿,莫若图玅像於檀香,写遗影於祗树。” 唐 刘长卿 《夜宴洛阳程九主簿送杨三山人往天台寻智者禅师隐居》诗:“云龕闭遗影,石窟无人烟。” 周立波 《苏联红军博物馆》:“她的遗体还留在那儿的雪里,红军拨开积雪,拍了一张照片,这是她的最后的遗影。”参见“ 遗像 ”。
《國語辭典》:遗像(遺像)  拼音:yí xiàng
1.死者生前的照片或肖像。如:「国父遗像」。《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只见中间奉著灵柩,面前香炉、烛台、遗像、魂幡。」
2.当物体移去或闭眼时,物像仍存在瞬间的现象。也称为「后像」。
《漢語大詞典》:遗化(遺化)
前人留下的教化。史记·儒林列传:“及 高皇帝 诛 项籍 ,举兵围 鲁 , 鲁 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絶,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三国 魏明帝 《苦寒行》:“遗化布四海,八表以肃清。” 宋 王十朋 《会稽风俗赋》:“因 舜 禹 之遗化,明吾君之至仁。”
《漢語大詞典》:遗帖(遺帖)
前代遗留下来的字帖。 宋 沈辽 《德相所示论书聊复戏酬》诗:“ 汉 魏 多传人,至 宋 有遗帖。”
《漢語大詞典》:遗孙(遺孫)
(1).指死者遗留下的孙儿。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太子有遗孙一人, 史皇孙 子, 王夫人 男,年十八即尊位,是为 孝宣帝 。”魏书·许谦传:“ 代 主初崩,臣子亡叛,遗孙冲幼,莫相辅立。” 明 何景明 《诰封太淑人倪氏墓志铭》:“乃躬操门户,苦织纺,怀其遗孙。”
(2).泛指后裔、后代。 汉 蔡邕 《郡掾吏张玄祠堂碑铭》:“邈矣遗孙,用怀多福。”魏书·阳固传:“赖先后之醇德兮,乃保护其遗孙。” 宋 苏辙 《王君贶宣徽挽词》之一:“遗孙依旧德,故吏满诸方。”
(3).谓遗福子孙。 明 冯梦龙 《邯郸梦·卢生证道》:“你可也有福力开了头, 崔氏 宅夫荣妻贵,无业障塌了脚 唐 家地荫子遗孙。”
《漢語大詞典》:遗惠(遺惠)
(1).留予后世之恩惠。后汉书·灵帝纪:“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遗惠,为众所归者,皆诣公车。” 宋 梅尧臣 《送胡武平》诗:“人归多慕恋,遗惠在兹民。” 清 方文 《过彭泽有怀董澹园明府》诗:“遗惠在人口,娓娓谈不倦。”
(2).指留下恩惠。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之六:“遗惠鄙州,民物同哀。”
分類:留下恩惠
《漢語大詞典》:遗芬(遺芬)
(1).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 唐 沈佺期 《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诗:“不才予窜迹,羽化子遗芬。” 宋 梅尧臣 《叶大卿挽辞》之二:“丰碑几当立,籍甚著遗芬。” 宋 朱熹 《挽吴给事》诗之二:“悬知千载下,此地想遗芬。”
(2).犹馀香。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荔支﹞而奇香扑人,出入怀袖,即残红委地,遗芬不散,此岂百果所敢望哉!”
《國語辭典》:贻害(貽害)  拼音:yí hài
遗留祸害。如:「这项提案虽纾解了燃眉之急,却可能贻害后人。」
《漢語大詞典》:遗剑(遺劍)
亦作“ 遗劒 ”。
(1).谓遗失宝剑。后汉书·独行传·王烈:“后有老父遗剑於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新唐书·张九龄传:“臣以谓始造簿书,备遗忘耳。今反求精於案牘,而忽於人才,是所谓遗剑中流,契舟以记者也。”
(2).指遗失的剑。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所谓刻舟以摸遗剑,参天而射五步。”
(3). 晋 张华 观天象,言 丰城 有剑,补 雷焕 为 丰城 令以寻剑。 雷 掘地得两剑,以一遗 华 。 华 以为剑当有二,他日终当合。后 华 死,剑失所在。 雷 死,子持剑过 延平津 ,剑忽跃入水,但见二龙各长数丈,光彩照水。见晋书·张华传。后遂以“遗剑”指此典实。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石室祕书愁摄电,星池遗剑已成龙。”
(4).指死者遗留下来的剑。 唐 张景毓 《大唐朝散大夫行润州句容县令岑君德政碑》:“抚遗劒而空存,想游冠而无及。” 宋 王圭 《冬节起居南京鸿庆宫等处神御殿表》之三:“奉容衣于别寝,悼遗劒于昔游。”
《漢語大詞典》:齿痕(齒痕)
物体被咬啮后留下的牙齿痕迹。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 徐氏 入一竹丛间,俛而捫地,若有所索,归仍咀嚼……已而视其箱中,齿痕之石甚多。”
《國語辭典》:馀论(餘論)  拼音:yú lùn
1.未尽的言论。《文选。张衡。东京赋》:「得闻先生之馀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2.称著作中总论分论以外的论述。
《国语辞典》:爪印  拼音:zhǎo yìn
爪甲留下的印痕。如:「玉山国家公园最近常在树干上发现黑熊爪印,證实当地有黑熊出没。」也称为「爪痕」。
《漢語大詞典》:遗语(遺語)
(1).临终之言;遗嘱。《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吾死之后,愿弟得存,忽尔天道开通,为父讎寃杀 楚 。’遗语已讫,便即杀之。”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甲·荐福如本》:“迨旦,数僧来诣 王氏 ,具説 本老 遗语。”
(2).前人留下的话。 宋 苏辙 《真兴寺阁》诗:“遗语谢世俗,钓鱼当钓鼇。” 清 罗安 《嘲朝山》诗:“时人奉仙灵,请述 撝堂 遗语君且听。” 章炳麟 《文学说例》:“然《士丧礼》言‘妇人侠牀’,注‘妇人谓妻妾子姓也’,此则语无区别,与 蒲斯门 种勿殊,盖 庖戏 儷皮以前之遗语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