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缩匿(縮匿)
畏缩藏匿。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轻币》:“ 桓公 之苟能弔天下之败,卫诸侯之地,贪强忌服,戎狄缩匿,君得以有其国,人得以安其堵,虽受赋於诸侯,乐而归之矣。”
分類:畏缩藏匿
《漢語大詞典》:肃缩(肅縮)
因寒畏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翩翩:“ 顾生 肃缩,乃持襆掇拾洞口白云,为絮复衣,著之,温煗如襦,且轻鬆常如新绵。”
分類:畏缩
《国语辞典》:伸头探脑(伸头探脑)  拼音:shēn tóu tàn nǎo
畏缩窥视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众人伸头探脑的,向屋里看了,无不吒异。」
分类:畏缩窥视
《国语辞典》:缩缩朒朒(缩缩朒朒)  拼音:sù sù nǜ nǜ
畏缩迟疑的样子。《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住在衙中几日了。少卿终是有些羞惭不过意,缩缩朒朒,未敢到他房中歇宿去。」
分类:畏缩迟疑
《国语辞典》:缩头缩脚(缩头缩脚)  拼音:suō tóu suō jiǎo
形容畏缩、躲闪。如:「不具胆识的人,办起事来难免缩头缩脚的。」
分类:畏缩躲闪
《国语辞典》:车无退表(车无退表)  拼音:chē wú tuì biǎo
兵车无标示后退的旗帜,引申为军队绝不畏缩后退。《国语。晋语五》:「三军之心在此车也,其耳目在于旗鼓,车无退表,鼓无退声,军事集焉。」
《國語辭典》:伏首贴耳(伏首貼耳)  拼音:fú shǒu tiē ěr
形容恭顺驯服的样子。「贴」文献异文作「帖」。《聊斋志异。卷六。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帖耳而泣。」也作「俯首帖耳」。
分類:畏缩恐惧
《国语辞典》:躲躲闪闪(躲躲闪闪)  拼音:duǒ duǒ shǎn shǎn
行动畏缩的样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须知我是个寡居,要防生人眼,恐怕坏了名声。亦且拘拘束束,躲躲闪闪,怎能够像意?」
《國語辭典》:发怵(發怵)  拼音:fā chù
畏缩。如:「这种鬼地方不由得使人发怵。」
分類:胆怯畏缩
《漢語大詞典》:犯憷
〈方〉胆怯;畏缩:初上讲台,她有点儿~ㄧ不管在什么场合,他从没犯过憷。
《漢語大詞典》:惶怯
惶恐畏缩。《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病人面无血色”注:“人有恐怖,则面色脱白,其状惊骇;人有愧心,乍白乍红,其状惶怯。”
分類:惶恐畏缩
《漢語大詞典》:怯钝(怯鈍)
胆小畏缩。明史·徐从治传:“ 登州 总兵 可大 死,以副将 吴安邦 代之。 安邦 尤怯钝。”
分類:胆小畏缩
《漢語大詞典》:瑟瑟缩缩(瑟瑟縮縮)
形容畏缩,不大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 弥轩 望了他一眼,他就瑟瑟缩缩的出去了。”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四:“一个年轻的女人,也瑟瑟缩缩的走过来,怯生生的小声说:‘三叔,到咱屋里去坐吧。’”参见“ 瑟缩 ”。
《國語辭典》:瑟缩(瑟縮)  拼音:sè suō
1.蜷缩,不伸展的样子。《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聊斋志异。卷二。陆判》:「众睹之,瑟缩不安于座。仍请负去。」
2.犹豫迟缓的样子。唐。牛僧孺崔相国群家庙碑〉:「九州岁贡,瑟缩不集。」
3.拟声词。形容风雨的声音。宋。苏轼洞庭春色赋〉:「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
《漢語大詞典》:栗缩(栗縮,慄縮)
颤栗畏缩。栗,通“ 慄 ”。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徐州 军士平居自恃吞噬,及 式 衣袄子半臂,曳履危坐,拱乎栗缩就死,无一人敢拒者。”
慄縮:畏缩。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吏士慄缩,皆请闭关拒守。”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先是 卢宏正 一人就试,来者皆慄缩而退。”
分類:畏缩
《國語辭典》:立钦钦(立欽欽)  拼音:lì qīn qīn
形容身体因受惊或受冷而打颤的情态。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二折:「冻的个立钦钦稚子滴羞笃速战,兀的不冻杀人也么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