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目论(目論)  拼音:mù lùn
1.全凭目之所见,即遽下论断。指见识浅薄。
2.不自见其过失。《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
《國語辭典》:褊急  拼音:biǎn jí
度量狭小,性情急躁。《诗经。魏风。葛履。序》:「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商君书。垦令》:「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也作「褊躁」。
《國語辭典》:褊隘  拼音:biǎn ài
1.度量狭窄,性子急躁。《南史。卷二一。列传。王弘》:「性褊隘,人有忤意,辄加詈辱。」《明史。卷一九七。霍韬列传》:「韬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
2.空间狭窄。《资治通鉴。卷一六八。陈纪二。文帝天嘉三年》:「后梁主安于俭素,……以封疆褊隘,邑居残毁,干戈日用,郁郁不得志,疽发背而殂。」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东京杂录》:「画图来上,恐动民居,帝曰:『内城褊隘,诚合开展,拆动居人,朕又不忍。』令罢之。」
《漢語大詞典》:迫阨
亦作“ 迫阸 ”。 胁迫;逼迫。《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王逸 注:“哀众嫉妬,迫胁贤也。”汉书·沟洫志:“百餘里间, 河 再西三东,迫阸如此,不得安息。” 宋 朱熹 《答龚参政书》:“ 熹 其势终不可出,万一未蒙俞允,必至再辞,窃恐迫阨之甚,言语粗率。”
亦作“ 迫阸 ”。 狭隘;险阻。 唐 韦表微 《池州夫子庙麟台》诗:“墙仞迫阨,崎嶇 闕里 。” 宋 梅尧臣 《永叔内翰见索》诗:“日旰就马乘,香草路迫阨。”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
《國語辭典》:狷狭(狷狹)  拼音:juàn xiá
胸襟气度狭隘。《三国志。卷四○。蜀书。杨仪传》:「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辨骚》:「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
分類:狭隘
《漢語大詞典》:局蹙(跼蹙)
形容见识、气量以及文章意境等狭隘。朱子语类卷十八:“説得来局蹙,不恁地宽舒。”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 愈 固弗习二氏之书,尤未闻君子之道,故执词发难,局蹙不寧。”
跼蹙:亦作“ 跼踧 ”。亦作“ 跼蹴 ”。 1.徘徊不前貌。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老步失腾驤,短辕甘跼蹙。” 金 赵秉文 《和渊明〈饮酒〉》:“騏驥驾盐车,跼蹙困中途。” 元 耶律楚材 《过阴山再用前韵和人》:“倚云天险不易过,驌驦跼蹙追风蹄。”
(2).不安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皮日休:“ 巢 ( 黄巢 )惜其才,授以翰林学士。 日休 惶恐,跼踧欲死,未能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 黄 跼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 琴仙 闻言,梨花白面,陡泛红霞,不胜跼踧之状。”《隋唐演义》第三六回:“若是 宝儿 心下有私,未免要惊慌,或是面红,或是跼蹴。”
《漢語大詞典》:浅隘(淺隘)
(1).狭窄。宽度小。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拘繫之徒,桎梏浅隘之中,挈瓶训詁之閒。” 宋 曾巩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理渠之坏塞,而去其浅隘。”
(2).狭隘,见识不广。 清 恽敬 《读晏子一》:“其为书浅隘不足观览,后之读书者未必为所惑。”
《漢語大詞典》:拘虚
亦作“ 拘墟 ”。 比喻孤处一隅,见闻狭隘。语本庄子·秋水:“井鼃不可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而出格之语,不可与拘墟者道也。” 郭沫若 《羽书集·和平的武器与武器的和平》:“故尔我们的努力,是要一纵一横,亦大亦小,决不好高骛远,亦不拘虚笃时。”
《漢語大詞典》:浅促(淺促)
(1).仓促;短促。旧题 汉 卓文君 《司马相如诔》:“永託为妃兮不耻当壚,生平浅促兮命也难扶。” 唐 张籍 《送远曲》:“殷勤振衣两相嘱,世事近来还浅促。”
(2).犹短浅。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故短近不能赏,而浅促不能测焉。”《何典》第五回:“他做官虽是一清如洗,只是才具浅促些。”
(3).狭隘,心胸不开阔。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袁守一 性行浅促,时人号为 料鬦鳧翁鷄 。”
(4).狭窄,不宽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窗栏》:“浅促之屋,坐在牕边,势必倚窗为栏。”
《漢語大詞典》:井鱼(井魚)
井里的鱼。比喻见识狭隘的人。《淮南子·原道训》:“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於隘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矣。”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 张绾 《龙楼寺碑》:“盖闻井鱼之不识巨海,夏虫之不见冬水,故知局於泥甃者,未测沧溟之浩汗、篤於一时者,寧信寒暑之推移。”参见“ 井蛙 ”。
《國語辭典》:井蛙  拼音:jǐng wā
井底之蛙。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用以比喻见闻偏狭,识见短浅的人。宋。苏轼〈辨道歌〉:「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至惊井蛙。」
《國語辭典》:褊窄  拼音:biǎn zhǎi
狭窄。如:「若遇上心胸褊窄的人,须小心应付,以免招来是非。」《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因房屋褊窄,停放过了头七,将灵柩送在祖茔安葬。」
《國語辭典》:褊狭(褊狹)  拼音:biǎn xiá
1.气度狭窄。《史记。卷二三。礼书》:「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后汉书。卷三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刘般》:「伥能说经书而用心褊狭,迁严毅刚直而薄于艺文。」
2.土地或空间狭小。《北史。卷六。齐本纪。高祖神武帝》:「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宋。苏舜钦 沧浪亭记:「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
《漢語大詞典》:褊短
(1).心地、见识等狭隘短浅。 汉 徐干 中论·智行:“夫以 召公 怀圣之资而犹若此乎!末业之士苟失一行而智略褊短,亦可惧矣。”参见“ 褊浅 ”。
(2).贫乏。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方言:“ 南都 方言……人之贫乏曰褊短。”
《國語辭典》:褊浅(褊淺)  拼音:biǎn qiǎn
心地狭窄,见识浅薄。《楚辞。宋玉。九辩》:「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宋。苏轼〈到惠州谢表〉:「臣性资褊浅,学术荒唐。」
《漢語大詞典》:陋狭(陋狹)
(1).孤陋寡闻。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陋狭之夫,行浅德薄,功微缘少,不足成人之道,亦无功课以塞人重恩也。”
(2).浅陋狭隘。 宋 叶适 《漳浦县圣祖殿记》:“故至今其俗尚陋狭,反为下邑,非天不畀人也,人自弃尔。”
《漢語大詞典》:猥局
浅陋狭隘。 南朝 宋 鲍照 《奉始兴王白紵舞曲启》:“识方淟悴,思涂猥局,言既无雅,声未能文。”
《漢語大詞典》:狭促(狹促)
指心胸、见识狭隘。新唐书·陆贽传:“所谓小人者,非悉怀险詖以覆邦家也,盖趋向狭促,以沮议为出众,自异为不羣,趣小利,昧远图,効小信,伤大道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