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今夕是何年

相关人物
牛僧孺


《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九〈杂传记六·周秦行记〉~408~
余真元中,举进士落第,归宛叶间。至伊阙南道鸣皋山下,将宿大安民舍。会暮,失道不至。更十馀里,行一道甚易,夜月始出,忽闻有异气如贵香,因趋进行,不知厌远。见火明,意庄家,更前驱,至一宅,门庭若富家。有黄衣阍人曰:「郎君何至?」馀答曰:「僧孺姓牛,应进士落弟,本往大安民舍,误道来此,直乞宿,无他。」中有小髻青衣出,责黄衣曰:「门外谓谁?」黄衣曰:「有客有客。」黄衣入告,少时出曰:「请郎君入。」馀问谁大宅,黄衣曰:「但进,无须问。」入十馀门,至大殿,蔽以珠帘,有朱衣黄衣阍人数百。立阶,左右曰:「拜。」帘中语曰:「妾汉文帝母薄太后,此是庙,郎君不当来,何辱至此?」馀曰:「臣家宛叶,将归失道,恐死豺虎,敢托命。」语讫,太后命使轴帘避席曰:「妾故汉室老母,君唐朝名士,不相君臣,幸希简敬,便上殿来见。」太后著练衣,状貌瑰玮,不甚年高。劳馀曰:「行役无苦乎?」召坐。食顷,闻殿内有笑声。太后曰:「今夜风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寻,况又遇嘉宾,不可不成一会。」呼左右屈二娘子出见秀才。良久,有女子二人从中至,从者数百。前立者一人,狭腰长面,多发不妆,衣青衣,仅可二十馀。太后曰:「高祖戚夫人。」馀下拜,夫人亦拜。更一人,柔肌稳身,貌舒态逸,光彩射远近,多服花绣,年低太后。后曰:「此元帝王嫱。」余拜如戚夫人,王嫱复拜。各就坐,坐定,太后使紫衣中贵人曰:迎杨家潘家来。」久之,空中见五色云下,闻笑语声寝近。太后曰:「杨家至矣。」忽车音马迹相杂,罗绮焕耀,旁视不给。有二女子从云中下,余起立于侧,见前一人,纤腰修眸,仪容甚丽,衣黄衣,冠玉冠,年三十许。太后曰:「此是唐朝太真妃子。」予即伏谒,拜如臣礼。太真曰:「妾得罪先帝(先帝谓肃宗也),皇朝不置妾在后妃数中,设此礼,岂不虚乎?不敢受。」却答拜。更一人,厚肌敏视,小质洁白,齿极卑,被宽博衣。太后曰:「齐潘淑妃。」余拜之如妃子。既而太后命进馔,少时馔至,芳洁万端,皆不得名,馀但欲充腹,不能足食。已更具酒,其器用尽如王者。太后语太真曰:「何久不来相看?」太真谨容对曰:「三郎(天宝中。宫人呼玄宗多曰三郎)数幸华清宫,扈从不得至。」太后又谓潘妃曰:「子亦不来,何也?」潘妃匿笑不禁,不成对。太真乃视潘妃而对曰:「潘妃向玉奴(太真名也)说,懊恼东昏侯疏狂,终日出猎,故不得时谒耳。」太后问余:「今天子为谁?」馀对曰:「今皇帝先帝长子。」太真笑曰:「沈婆儿作天子也,大奇。」太后曰:「何如主?」馀对曰:「小臣不足以知君德。」太后曰:「然无嫌,但言之。」馀曰:「民间传圣武。」太后首肯三四。太后命进酒加乐,乐妓皆年少女子。酒环行数周,乐亦随辍。太后请戚夫人鼓琴,夫人约指玉环,光照于座(《西京杂记》云:「高祖与夫人环,照见指骨也」),引琴而鼓,其声甚怨。太后曰:「牛秀才邂逅到此,诸娘子又偶相访,今无以尽平生欢。牛秀才固才士,盍各赋诗言志,不亦善乎?」遂各授与笺笔,逡巡诗成。太后诗曰:「月寝花宫得奉君,至今犹愧管夫人。汉家旧是笙歌处,烟草几经秋复春。」王嫱诗曰:「雪里穹庐不见春,汉衣虽旧泪痕新。如今最恨毛延寿,爱把丹青错画人。」戚夫人诗曰:「自别汉宫休楚舞,不能妆粉恨君王。无金岂得迎商叟,吕氏何曾畏木强。」太真诗曰:「金钗堕地别君王,红泪流珠满禦床。云雨马嵬分散后,骊宫不复舞《霓裳》。」潘妃诗曰:「秋月春风几度归,江山犹是业宫非。东昏旧作莲花地,空想曾披金缕衣。」再三邀馀作诗,馀不得辞,遂应命作诗曰:「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别有善笛女子,短发丽服,貌甚美,而且多媚。潘妃偕来,太后以接座居之,时令吹笛,往往亦及酒。太后顾而问曰:「识此否?石家绿珠也。潘妃养作妹,故潘妃与俱来。」太后因曰:「绿珠岂能无诗乎?」绿珠乃谢而作诗曰:「此日人非昔日人,笛声空怨赵王伦。红残翠碎花楼下,金谷千年更不春。」诗毕,酒既至,太后曰:「牛秀才远来,今夕谁人为伴?戚夫人先起辞曰:「如意成长,固不可,且不可如此。」潘妃辞曰:「东昏以玉儿身死国除,玉儿不宜负也(明抄本作他)。」绿珠辞曰:「石卫尉性严急,今有死,不可及乱。」太后曰:「太真今朝光帝贵妃,不可言其他。」乃顾谓王嫱曰:「昭君始嫁呼韩单于,复为株累弟单于妇,固自用(「用」原作「困」,据明抄本改),且苦寒地胡鬼何能为?昭君幸无辞。」昭君不对,低眉羞恨。俄各归休,馀为左右送入昭君院。会将旦,侍人告起,昭君垂泣持别。忽闻外有太后命,余遂出见太后。太后曰:「此非郎君久留地,宜亟还,便别矣,幸无忘向来欢。」更索酒,酒再行已,戚夫人、潘妃、绿珠皆泣下,竟辞去。太后使朱衣送往大安,抵西道,旋失使人所在。时始明矣,余就大安里,问其里人,里人云:「此十馀里,有薄后庙。」馀却回,望庙宇,荒毁不可入,非向者所见矣。余衣上香经十馀日不歇,竟不知其何如。

例句

已悟化城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 戴叔伦 二灵寺守岁

典故
相关人物
华谭


《晋书》卷五十二《华谭传》
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

例句

相去九牛毛,惭叹知何已。 张九龄 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

今夜子陵滩下泊,自惭相去九牛毛。 权德舆 宿严陵

到此既知闲最乐,俗心何啻九牛毛。 段成式 题僧壁

典故
相关人物
司马迁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
司马迁答任安书曰: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例句

独鹤初冲太虚日,九牛新落一毛时。 杜牧 洛中监察病假满送韦楚老拾遗归朝

权门众所趋,有客动百千。九牛亡一毛,未在多少间。 韩愈 庭楸

典故
坤牛乾马


《周易注疏》卷九〈说卦〉~85~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唐·孔颖达疏:「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也。坤为牛,坤象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周易》卷九〈说卦〉~85~
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典故
一室盘蜗
 
庐如瓜牛
  
蜗书户
  
蜗牛独居
   
蜗卖卜居
 
螖舍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胡昭〉~363~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曰:「先字孝然。中平末,白波贼起。时先年二十馀,与同郡侯武阳相随。武阳年小,有母,先与相扶接,避白波,东客扬州取妇。建安初来西还,武阳诣大阳占户,先留陕界。至十六年,关中乱。先失家属,独窜于河渚间,食草饮水,无衣履。时大阳长朱南望见之,谓为亡士,欲遣船捕取。武阳语县:『此狂痴人耳!』遂注其籍。给廪,日五升。后有疫病,人多死者,县常使埋藏,童儿竖子皆轻易之。然其行不践邪径,必循阡陌;及其捃拾,不取大穗;饥不苟食,寒不苟衣,结草以为裳,科头徒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去乃出。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裴松之案《魏略》云:「焦先及杨沛,并作瓜牛庐,止其中。以为瓜当作蜗;蜗牛,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先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
《古今注》卷中〈鱼虫〉
蜗牛,陵螺也。形如螔蝓,壳如小螺,热则自悬于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亦曰蜗牛之舍也。蜗壳宛转有文章,绞转为结,似螺壳文,名曰螺縳。童子结发,亦为螺髻,亦谓其形似螺壳。

例句

孤烟起蜗舍,飞鹭下渔梁。 储嗣宗 南陂远望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 李商隐 自喜

逃祸栖蜗舍,因醒解豸簪。 杨巨源 赠侯侍御

蜗舍映平湖,皤然一鲁儒。 权德舆 过隐者湖上所居

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十五

蜗舍喜时春梦去,隼旟行处瘴江清。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

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

能迂驺驭寻蜗舍,不惜瑶华报木桃。 钱起 重赠赵给事

典故 
桃林卧草,华岳嘶风
 
马向华山


《尚书》卷十一〈周书·武成〉~60~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旧题汉·孔安国传:「山南曰阳,桃林在华山东,皆非长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复乘用。」
典故
太庙牺牛
 
庙牺
 
慕文牺
 
牛惮为牺
 
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集释》卷十上〈杂篇·列禦寇〉~062~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庄子〉~245~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典故
木人骑土牛


《苏轼诗集》卷二十五〈云师无著自金陵来,见余广陵,且遗余〈支遁鹰马图〉。将归,以诗送之,且还其画〉
道人自嫌三世将,弃家十年今始壮。玉骨犹寒富贵馀,漆瞳已照人天上。去年相见古长干,众中矫矫如翔鸾。今年过我江西寺,病瘦已作霜松寒。朱颜不办供岁月,风中蒿火汤中雪。好问君家黄面翁,乞得摩尼照生灭。莫学王郎与支遁,臂鹰走马怜神骏。还君画图君自收,不如木人骑土牛。清·王文诰案:「句谓画鹰马,无所用也。」
《苏轼诗集》卷二十五〈梅圣俞诗集中有毛长官者,今于潜令国华也。圣俞没十五年,而君犹为令,捕蝗至其邑,作诗戏之〉
诗翁憔悴老一官,厌见苜蓿堆青盘。归来羞涩对妻子,自比?鱼缘竹竿。今君滞留生二毛,饱听衙鼓眠黄䌷。更将嘲笑调朋友,人道猕猴骑土牛。愿君恰似高常侍,暂为小邑仍刺史。不愿君为孟浩然,却遭明主放还山。宦游逢此岁年恶,飞蝗来时半天黑。羡君封境稻如云,蝗自识人人不识。
典故
目光在牛背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上〈雅量〉~352~
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南朝梁·刘孝标注:「王夷甫盖自谓风神英俊,不至与人校。」
《晋书》卷四十三〈王戎列传·(从弟)王衍〉~236~
泰始八年,诏举奇才可以安边者,衍初好论从横之术,故尚书卢钦举为辽东太守。不就,于是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尝因宴集,为族人所怒,举樏掷其面。衍初无言,引王导共载而去。然心不能平,在车中揽镜自照,谓导曰:「尔看吾目光乃在牛背上矣。」
典故
相关人物
公牛哀


《淮南子》卷二〈俶真训〉~47~
昔公牛哀转病也,七日化为虎。其兄掩户而入觇之,则虎搏而杀之。是故文章成兽,爪牙移易,志与心变,神与形化。方其为虎也,不知其尝为人也;方其为人,不知其且为虎也。二者代谢舛驰,各乐其成形。狡猾钝,是非无端,孰知其所萌!夫水向冬则凝而为冰,冰迎春则泮而为水,冰水移易于前后,若周员而趋,孰暇知其所苦乐乎!

例句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李贺 猛虎行

舒姑化为泉,牛哀病作虎。 白居易 达理二首

典故
牛不服箱


《毛诗正义》卷十三之一〈小雅·谷风之什·大东〉~440~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救天毕,载施之行。

例句

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 韩愈 三星行

典故
参考典故
三车


《妙法莲华经》卷三《譬喻品》
长者告诸子,言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
《楚辞》卷二《九歌·云中君》
聊?游兮周章。

例句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李商隐 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白牛车远近,且欲上慈航。 杜甫 上兜率寺

典故
牛斗之气

相关人物
张华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列传〉~075~
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曰:「君言得之。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斯言岂效与!」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曰:「欲屈君为宰,密共寻之,可乎?」焕许之。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以南昌西山北岩下土以拭剑,光芒艳发。大盆盛水,置剑其上,视之者精芒炫目。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或谓焕曰:「得两送一,张公岂可欺乎?」焕曰:「本朝将乱,张公当受其祸。此剑当系徐君墓树耳。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永为人服也。」华得剑,宝爱之,常置坐侧。华以南昌土不如华阴赤土,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因以华阴土一斤致焕。焕更以拭剑,倍益精明。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华之博物多此类,不可详载焉。
典故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八〈哀公·传十七年〉~647~
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晋·杜预注:「执牛耳尸盟者。」
典故
相关人物
刘武(梁孝王)


《汉书》卷四十七《文三王传·梁孝王传》
「梁孝王武以孝文二年与太原王参、梁王揖同日立。武为代王,四年徙为淮阳王,十二年徙梁,自初王通历已十一年矣。……三十五年冬,复入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梁山,有献牛,足上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薨。」三国魏·张注:「足当处下,所以辅身也;今出背上,象孝王背朝以干上也。北者,阴也。又在梁山,明为梁也。牛者,丑之畜,冲在六月。北方数六,故六月六日薨也。」
《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下之上〉
于《易·坤》为土为牛,牛大心而不能思虑,思心气毁,故有牛祸。一曰,牛多死及为怪,亦是也。

例句

牛祸衅将发,羊孙谋始回。 李德裕 清冷池怀古

赵伦鹠怪,梁孝牛祸。 李瀚 蒙求

《國語辭典》:九牛毛  拼音:jiǔ niú máo
九头牛和一根毛。比喻差别悬殊。《晋书。卷五二。列传。华谭》:「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宋。苏轼〈赵阅道高斋〉诗:「乃知贤达与愚陋,岂直相去九牛毛!」
分類:和一极大
《國語辭典》:九牛一毛  拼音:jiǔ niú yī máo
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多数中的极少部分,对大体没有什么影响。唐。王维 与魏居士书:「然才不出众,德在人下,存亡去就,如九牛一毛耳。」也作「牛之一毛」。
《國語辭典》:蜗庐(蝸廬)  拼音:guā lú
1.像蜗壳形状的圆形庐舍。
2.谦称自己的屋舍窄小。唐。骆宾王〈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诗:「鹑服长悲碎,蜗庐未卜安。」宋。陆游 恋绣衿。不惜貂裘换钓篷词:「幽栖莫笑蜗庐小,有云山、烟水万重。」也作「蜗居」、「蜗舍」。
《漢語大詞典》:蜗牛庐(蝸牛廬)
形圆似蜗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 高祖 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 苍鹰 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鲁迅 《〈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 蜗庐 ”。 唐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 宋 陆游 《数日不出门偶赋》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
《漢語大詞典》:蜗牛庐(蝸牛廬)
形圆似蜗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先 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 高祖 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 苍鹰 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鲁迅 《〈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 蜗庐 ”。 唐 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 宋 陆游 《数日不出门偶赋》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
《漢語大詞典》:蜗牛舍(蝸牛舍)
比喻简陋狭小的房舍。多用以谦称自己的住所。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唐 李商隐 《自喜》诗:“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亦省作“ 蜗舍 ”。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寘南》:“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既至,见一蜗舍,惟一女子,可年二十许。” 清 吴嘉纪 《顾友惺画萱花见赠》诗:“有客来蜗舍,题名是 虎头 。”
《國語辭典》:蜗舍(蝸舍)  拼音:guā shè
谦称自己的房舍窄小。南朝梁。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诗:「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也作「蜗庐」、「蜗居」。
《漢語大詞典》:蜗牛舍(蝸牛舍)
比喻简陋狭小的房舍。多用以谦称自己的住所。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蜗牛……壳如小螺,热则自悬於叶下。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唐 李商隐 《自喜》诗:“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亦省作“ 蜗舍 ”。 南朝 梁 何逊 《仰赠从兄兴宁寘南》:“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既至,见一蜗舍,惟一女子,可年二十许。” 清 吴嘉纪 《顾友惺画萱花见赠》诗:“有客来蜗舍,题名是 虎头 。”
《國語辭典》:休牛归马(休牛歸馬)  拼音:xiū niú guī mǎ
将牛马放牧,不再作军用。比喻天下升平,不再动用刀兵。《艺文类聚。卷一三。帝王部三。晋穆帝引晋穆帝哀策文》:「风扫天宇,休牛归马,卷旗卧鼓,俾我蒸民。」也作「休牛放马」、「休牛散马」。
《漢語大詞典》:畏牺(畏犧)
谓害怕成为祭祀宗庙的牺牲。语本庄子·列御寇:“或聘於 庄子 , 庄子 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芻叔,及其牵而入於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汉 班固 《幽通赋》:“ 周 贾 盪而贡愤兮,齐死生与祸福,抗爽言以矫情兮,信畏牺而忌服。”
《漢語大詞典》:牛哀
指 公牛哀 。 鲁国 人,一说 韩国 人。传说他病了七日变虎,把去看他的哥哥吃了。见《淮南子·俶真训》。 汉 张衡 《思玄赋》:“ 牛哀 病而成虎兮,虽逢昆其必噬。” 唐 李贺 《猛虎行》诗:“道逢騶虞, 牛哀 不平。” 清 吴伟业 《茧虎》诗:“最是茧丝添虎翼,难将续命诉 牛哀 。”
《國語辭典》:牛车(牛車)  拼音:niú chē
牛所拉的车。《史记。卷三○。平准书》:「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三国演义》第一三回:「杨奉寻得牛车一辆,载帝至大阳。」
《漢語大詞典》:三车(三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元三车,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深浅耳。” 明 唐顺之 《山行即事》诗:“相期 白社 里,共听演三车。”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妙华》已悟三车法,台教今为继别宗。”参见“ 三乘 ”。
(2).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钱谦益 笺:“此诗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应许我如 慈恩 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
《國語辭典》:牛耳  拼音:niú ěr
1.牛耳朵。《山海经。北山经》:「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
2.古代诸侯会盟时,盟主割牛耳取血,分与诸侯宣誓,以表守信。后称居领导地位的人为「牛耳」。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分類:诸侯会盟
《國語辭典》:执牛耳(執牛耳)  拼音:zhí niú ěr
古代诸侯割牛耳歃血为盟,由主盟者执珠盘盛牛耳,故称盟主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晋。杜预。注:「执牛耳,尸盟者。」后泛指人在某方面居领导地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出:「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
《漢語大詞典》:牛祸(牛禍)
发生于牛身上的怪异现象。多指怪胎。古时认为象征将有灾祸,故云。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隋书·五行志下:“ 梁 武陵王 纪 祭城隍神,将烹牛,忽有赤蛇绕牛口。牛祸也。” 唐 李德裕 《清冷池怀古》诗:“牛祸衅将发, 羊孙 谋始回。”清史稿·灾异志五:“《洪范》曰:‘土爰稼穡。’不成则为咎徵。凡恒风霾、晦冥、花妖、虫孽、牛祸、地震、山頽、雨毛、地生毛、年饥、黄眚、黄祥皆属之於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