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2,分39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起复
尊亲
风树
孝养
采兰
子职
膝前
家庆
至亲
慈爱
同胞
及亲
小女
色养
宁亲
《國語辭典》:起复(起復)  拼音:qǐ fù
1.古时官吏遭父母之丧,服未满而起用,称为「起复」。清制则称服满而起用,为「起复」。与旧制不同。《北史。卷七二。李德林传》:「裁百日,夺情起复,固辞不起。」《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冯主事三年孝满,为有沈公子在家,也不去起复做官。」
2.官吏再度被起用。《宋史。卷三七七。向子諲传》:「子諲乞致仕避之,坐诸降三官,起复知潭州。」《红楼梦》第三回:「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
《國語辭典》:起伏  拼音:qǐ fú
1.隆起与低伏。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序〉:「纡馀委蛇,丘陵起伏。」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2.兴盛与衰落。《文选。颜延年。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
《漢語大詞典》:尊亲(尊親)
(1).尊崇父母或祖先。孟子·万章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之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旧唐书·礼仪志五:“大孝莫重于尊亲……数尽四庙,非贵多之道;祀逮七世,得加隆之心。”
(2).尊仰而亲附。礼记·中庸:“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郑玄 注:“尊亲,尊而亲之。” 孔颖达 疏:“此节更申明夫子藴蓄圣德,俟时而出,日月所照之处,无不尊仰。”
(3).对人敬称自己的父母。亦以敬称他人父母。后汉书·梁统传:“初以位次,咸共推 统 , 统 固辞曰:‘昔 陈婴 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 统 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式 谓 元伯 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漢語大詞典》:风树(風樹)
《韩诗外传》卷九:“ 皋鱼 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后因以“风树”为父母死亡,不得奉养之典。晋书·孝友传序:“聚薪流慟,衔索兴嗟,晒风树以隤心,頫寒泉而沬泣,追远之情也。”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饌,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母王氏赠安人制》:“母仪邈矣,永怀风树之凄凉。”
《國語辭典》:孝养(孝養)  拼音:xiào yàng
1.尽孝奉养父母。《书经。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汉书。卷四。文帝纪》:「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
2.佛家以尊亲亡故后,追荐供养,称为「孝养」。
《漢語大詞典》:采兰(采蘭)
(1).喻选拔俊逸。晋书·皇甫谧传:“陛下披榛採兰,并及蒿艾,是以 皋陶 振褐,不仁者远。”
(2).诗·小雅·南陔序:“孝子相戒以养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晋 束晰 《补亡诗》之一:“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后因以“採兰”喻尽孝养亲。 唐 白居易 《思归》诗:“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冬积温席恋,春违採兰期。” 唐 许尧佐 《柳氏传》:“荣名及亲,昔人所尚,岂宜以濯浣之贱,稽採兰之美乎?”
(1).《文选·束晳〈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采兰,以自芬香也。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其父母,喻人求珍异以归。”后因以“采兰”谓供养父母之事。 唐 韩愈 《孟生诗》:“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 宋 梅尧臣 《汝南江邻几》诗:“且奉采兰养,应无抱玉啼。”参见“ 南陔 ”。
(2).指 晋 束晳 的《补亡诗·南陔》。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诗》:“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漢語大詞典》:南陔
诗·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飨之乐。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文选·束晳〈补亡诗〉》:“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父母。” 唐 杨炯 《幽兰赋》:“丛兰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宋 苏轼 《送程建用》诗:“空餘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忍菴先生》:“今吾儿邀天之幸,得上公车,稍可伸北闕南陔之思矣。”
《國語辭典》:子职(子職)  拼音:zǐ zhí
子女对父母所应尽的职责。《孟子。万章上》:「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明。高明《琵琶记。牛小姐谏父》:「试论纲常,岂有子职而不事父母?若重思唱随之义,当同尽定省之仪。」
《漢語大詞典》:膝前
(1).腿膝前面。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落横釵於袖下,敛垂衫於膝前。”
(2).指父母的身边。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七:“我不得不回想父母膝前的旧梦。” 茅盾 《一个女性》三:“如果此时她是在母亲膝前,她一定要放声哭了。”参见“ 膝下 ”。
(3).跪着向前移动。北史·裴文举传:“总管 韦孝宽 特相钦重,每与谈论,不觉膝前於席。”
《國語辭典》:膝下  拼音:xī xià
1.膝盖底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林上舍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如何拜人?』」
2.指父母跟前。如:「承欢膝下」、「膝下犹虚」。《儒林外史》第三九回:「父亲年老,儿子不敢远离膝下。」
3.书信中子女对祖父母或父母的提称语。如:「父母亲大人膝下」。
《國語辭典》:家庆(家慶)  拼音:jiā qìng
家中有喜庆之事。南朝陈。徐陵〈陈文皇帝哀册文〉:「我皇诞圣,应此家庆。」
《國語辭典》:拜家庆(拜家慶)  拼音:bài jiā qìng
唐朝人称久别归家省亲。唐。孟浩然〈夕次蔡阳馆〉诗:「明朝拜家庆,须著老莱衣。」
《國語辭典》:至亲(至親)  拼音:zhì qīn
关系最近或最要好的亲戚。《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文明小史》第二七回:「至亲在一处,不可客气。」
《國語辭典》:慈爱(慈愛)  拼音:cí ài
仁慈而爱人,多指长辈对晚辈的爱而言。《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臣闻天地之于万物也,好生;帝王之于万人也,慈爱。」《红楼梦》第一三回:「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國語辭典》:同胞  拼音:tóng bāo
1.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红楼梦》第五八回:「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
2.同国的人。如:「本国同胞皆应秉持民胞物与之精神,并怀抱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情怀,以建立祥和博爱之社会。」
《漢語大詞典》:及亲(及親)
谓父母在世。 宋 王禹偁 《代吕相公辞起复第二表》:“况古人重及亲之禄,君子有终身之丧。” 宋 陆游 《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悽然感怀》诗之一:“守墓万家犹有日,及亲三釜永无期。”
分類:父母在世
《國語辭典》:小女  拼音:xiǎo nǚ
1.年纪最小的女儿。《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唐。张守节。正义引班固诗:「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2.称谓。对人称自己女儿的谦词。《三国演义》第八回:「小女貂蝉也,允蒙将军错爱,不异至亲,故令其与将军相见。」《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
《國語辭典》:色养(色養)  拼音:sè yàng
和颜悦色的孝养父母,《文选。潘岳。闲居赋。序》:「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
《漢語大詞典》:宁亲(寧親)
(1).使父母安宁。 汉 扬雄 《法言·孝至序》:“孝莫大於寧亲,寧亲莫大於寧神。”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帝元后哀策文》:“钦若皇姑,允迪前徽。孝达寧亲,敬行宗祀。” 宋 陆游 《谢赦表》:“一日三朝,虽极寧亲之大养;四方万里,尚忧庶狱之无辜。”
(2).省亲。 唐 李白 《送王孝廉觐省》诗:“寧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 宋 张孝祥 《多丽》词:“去国虽遥,寧亲渐近,数峰青处是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