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伙器
即火器。旧时指枪炮等武器。 清 黄畹 《上逢天义刘大人禀》:“洋人所恃者枪炮耳……苟有敢死之士,突入其间,令掣其肘,则队伍忽乱,而枪不及发,伙器虽精,亦何所用。”
《漢語大詞典》:郁攸(鬱攸)
火气;灼热之气。郁,通“ 鬱 ”。 清 林则徐 《中秋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诗:“行酒东臺对落日,犹如火伞张郁攸。”参见“ 鬱攸 ”。
(1).火气,火焰。左传·哀公三年:“济濡帷幕,鬱攸从之,蒙葺公屋。” 杜预 注:“鬱攸,火气也。”一说为救火器具。 宋 苏轼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莫雨侵重膇,晓烟腾鬱攸。” 明 李东阳 《弘治乙未六月孔庙灾送李学士奉诏祭告》诗:“鬱攸从何来?歘忽乘高冥。”
(2).火灾。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张道人异事:“郡官曰:‘ 张道人 何知鬱攸之事,而须呼之也?’” 元 顾瑛 《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诗:“平生万卷书,怒焚遭鬱攸。”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不幸有鬱攸之戒,惟有坐以待毙而已。”
(3).形容烟火或热气蒸腾。 宋 苏轼 《咏汤泉》:“鬱攸火山裂,觱沸汤泉注。” 宋 沈作哲 寓简:“﹝ 韩退之 《陆浑山诗》﹞读之便如行火所焮,鬱攸衡喷,其色絳天。” 清 林则徐 《中秋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诗:“行酒东臺对落日,犹如火繖张鬱攸。”
《國語辭典》:打开(打開)  拼音:dǎ kāi
1.推开、拉开。如:「打开门」、「打开窗户」。《水浒传》第六七回:「便把大名府库藏打开,应有金银宝物,段匹绫锦,都装载上车子。又开仓廒,将粮米俵济满城百姓了。」。
2.翻开。如:「打开书本」、「打开簿子」。《负曝闲谈》第一一回:「殷必佑打开皇历,检了一个破日,约了几个同伴,径往南京。」。
3.解开。《儒林外史》第一回:「他慌忙打开行李,取出一匹茧䌷。」
4.揭开。如:「打开面纱」、「打开锅盖」。《金瓶梅》第二三回:「将大冰盘盛了,连姜蒜碟儿,教小厮儿用方盒拿到前边李瓶儿房里,旋打开金华酒筛来。」
5.使停滞的情况开展或狭小的范围扩大。如:「打开局面」。《金瓶梅》第一六回:「且待二月间兴工动土,连你这边一所,通身打开,与那边花园取齐。」
《漢語大詞典》:火鸦(火鴉)
(1).吐绶鸡(火鸡)的别名。 清 李元 《蠕范·物制》:“火鸦,火鸡也,山斲木也。大如鸦,青黑色,头有红毛,似鹤顶堆砂,毛毿毿下垂。长项修足,高二三尺……食火炭,亦斵木。”
(2).用于战事的鸦形火器。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火药:“至今上初年, 戚继光 帅 蓟门 ,又用火鸦、火鼠、地雷等物。”
(3).传说中能衔火的乌鸦。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慈乌:“ 蜀 徼有火鸦,能衔火。”
《國語辭典》:创伤(創傷)  拼音:chuāng shāng
1.由刀、枪等锋利物品损伤皮肤或其他组织而造成的伤害。
2.因遭受打击或外力影响而造成对身心的伤害。如:「他试图再努力肯定自己,以抚平失败的创伤。」
《國語辭典》:短枪(短槍)  拼音:duǎn qiāng
统称枪筒短的火器。如手枪之类。
《國語辭典》:射击(射擊)  拼音:shè jí
以武器向目标发射。
《漢語大詞典》:鸟机
鸟嘴铳,古代用来作战的一种火器。例如:鸟机千张。——·邵长蘅《青门剩稿》
《漢語大詞典》:火引
火器的导火线。 李準 《三眼铳》:“三眼铳是像土枪一类的火器。一根木头把子,上装着三个铁筒筒,筒子下边都有个小孔眼,筒子里装好火药,孔眼里纫上火引。”
《國語辭典》:火斗  拼音:huǒ dǒu
熨斗。旧时用炭火生热,故称为「火斗」。
《國語辭典》:熨斗  拼音:yùn dǒu
藉热力烫平衣料的金属器具。《红楼梦》第四四回:「又见方才的衣裳上喷的酒已半乾,便拿熨斗熨了叠好。」《老残游记》第二回:「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也称为「电熨斗」、「煴斗」。
《國語辭典》:炉子(爐子)  拼音:lú zi
泛称家居生活和工业制造的加热器材。
《國語辭典》:死角  拼音:sǐ jiǎo
1.尚未受到潮流、风气等影响的地方。也作「死面」。
2.在武器、雷达、或观测员能力所及的最大区域内,因其间有各种障碍物、地形,或因弹道特性,或该武器的射击能力受限等,致不能自某一位置以火力或观测所掩护之处。
《漢語大詞典》:火烔
古代一种火器。 明沈采《千金记·延烧》:“忽闻上命差行,差行。火烔、火箭随身,随身。仓廒、粮米变成尘。”
分類:种火火器
《漢語大詞典》:火铳(火銃)
古代用火药发射铁弹丸的管形火器。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可即於 金齿 、 楚雄 、 品甸 及 澜沧江 中道,葺垒深池,以固营栅,多置火銃为守备。寇来勿轻与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崔猛:“遣人四出,各假弓矢火銃,又诣邑借巨砲二。”
《漢語大詞典》:火弩
古代火器名。附有发火物的弓箭。北史·段韶传:“城势虽高,其中甚狭,火弩射之,一旦可尽。”旧唐书·太宗纪下:“围 辽东 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