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9,分2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陶潜
潜夫
潜心
潜通
潜德
潜龙
龙潜
潜消
潜鳞
潜虬
潜邸
飞潜
潜伏
潜蛟
沈潜
《国语辞典》:陶潜(陶潜)  拼音:táo qián
人名。(西元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漢語大詞典》:潜夫(潛夫)
隐者。 清 方文 《从子子唯园中作》诗:“勿使衡门延俗客,每将疑义问潜夫。” 清 金农 《题卖饼家壁》诗:“葱肆浆房半故儒,康衢卖饼亦潜夫。”
分類:隐者
《國語辭典》:潜心(潛心)  拼音:qián xīn
心静而专注。汉。扬雄《法言。问神》:「昔乎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三国志。卷三八。蜀书。秦宓传》:「扬子云潜心著述,有补于世。」
分類:潜心专心
《漢語大詞典》:潜通(潛通)
亦作“潜通”。 暗通;私通。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三皇》:“指天画地,神化潜通。”旧唐书·哥舒翰传:“﹝ 哥舒翰 ﹞诬奏户部尚书 安思顺 与 禄山 潜通。”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吏部见客:“前辈如 严文靖 之为太宰, 陆庄简 之为选郎,私宅皆无日不通宾客,未闻有讥评之者,况要津之嘱挟,簠簋之潜通,岂朝房公署所能絶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 洱河 诸部潜通 犬戎 ( 吐蕃 ), 蒙归义 率兵征讨有功。”
分類:私通六章
《國語辭典》:潜德(潛德)  拼音:qián dé
隐藏不为人知的美德。汉。蔡邕 警枕铭:「应龙蟠蛰,潜德保灵。」
分類:为人美德
《國語辭典》:潜龙(潛龍)  拼音:qián lóng
潜伏隐藏的龙。比喻隐而未显的圣人或遭时不遇的英雄。《易经。乾卦。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
《國語辭典》:龙潜(龍潛)  拼音:lóng qián
天子尚未即位的时候。《南史。卷五七。范云传。论曰》:「范云恩结龙潜,沈约情深惟旧。」唐。窦巩 陕府宾堂览房杜二公仁寿年中题纪手迹诗:「当时憔悴题名曰,汉祖龙潜未上天。」
《漢語大詞典》:潜消(潛消)
暗中消除。 唐 元稹 《崔弘礼郑州刺史制》:“ 春秋 时 郑 多良士,是以师子 大叔 之政,而羣盗之气潜消。”《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南革之乱……至庚戌,辰戌一冲而爆发,然其兴也渐进,其灭也潜消,南方之强也。” 志达 《保满与排满》:“在 满 人而言 满 汉 平等,不过以此説笼络 汉 民,以潜消其革命。”
分類:暗中消除
《漢語大詞典》:潜鳞(潛鱗)
即鱼。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潜鳞在渊,归雁载轩。” 唐 杜甫 《上后园山脚》诗:“潜鳞恨水壮,去翼依云深。” 明 李东阳 《与顾天锡夜话》诗:“潜鳞自足波涛地,别马长怀秣饲心。”
分類:
《漢語大詞典》:潜虬(潛虯)
见“ 潜虯 ”。
亦作“ 潜虬 ”。亦作“潜虯”。 1.犹潜龙。喻有才德而未为世重用之人。 晋 左思 《蜀都赋》:“下高鵠,出潜虯。”《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潜虯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李善 注:“虯以深潜而保真,鸿以高飞而远害。今已婴俗网,故有愧虯鸿也。” 唐 李白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令弟经济士,謫居我何伤。潜虬隐尺水,著论谈兴亡。” 唐 孟郊 《寄张籍》诗:“浮云何当来,潜虬会飞腾。”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 李白 称之为‘经济士’,又称之为‘潜虯’(卧龙)。”
(2).无名指。《全唐诗》卷八七八载《招手令》:“潜虯阔玉柱三分,奇兵阔潜虯一寸。”自注:“潜虯,无名指也。”
《國語辭典》:潜邸(潛邸)  拼音:qián dǐ
称天子即位前所居住的宅第。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纪艺》:「太宗在潜邸,多访求名艺,文进遂往依焉。」《元史。卷一五八。姚枢传》:「世祖在潜邸,遣赵璧召枢至。」
《國語辭典》:飞潜(飛潛)  拼音:fēi qián
天上飞翔的鸟、水中潜游的鱼。宋。曾巩〈七月十四日韩持国直庐同观山海经〉诗:「山海所错出,飞潜类纷如。」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三。放生池》:「颜鲁公碑:『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获。』」
《國語辭典》:潜伏(潛伏)  拼音:qián fú
1.隐匿埋伏。《三国志。吴书。卷四七。吴主权传》:「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俟之,凌觉而走。」《三国演义》第二一回:「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2.军事上的一种机密性行动。以秘密方式进入敌区后,居住该地区而不为他人所发觉或注意。
《骈字类编》:潜蛟(潜蛟)
苏轼 前赤壁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妇。
《漢語大詞典》:沈潜(沈潛)
亦作“ 沉渐 ”。亦作“沉潜”。亦作“沉渐”。
(1).谓地德深沉柔弱。书·洪范:“高明柔克,沉潜刚克。” 孔颖达 疏:“地之德沉深而柔弱矣,而有刚能出金石之物也。”左传·文公五年:“《商书》曰:沉渐刚克。” 杨伯峻 注:“潜亦作‘渐’,潜、渐古音近,字得通。”隶释·汉太尉刘宽碑:“ 延熹 八年,地震,有詔询毕,公以演策沉渐对当帝心,转拜尚书。”
(2).指地。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前蜀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诗:“雾雨十年同隐遁,风雷何日振沉潜。”
(3).指人性深沉柔弱。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序》:“而沉潜之士,则又随物变化,与俗转移。” 清 姚鼐 《〈老子章义〉序》:“天下道,一而已,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贤者之性,又有高明沉潜之分。”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八世兄高明有馀,沉潜不足,只要稍微柔克一下,前途是不可限量。”
(4).喻深入。
(5).指沉浸其中。谓深入探究。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 愈 ﹞遂得究穷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礱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 熹 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復,盖亦有年。” 清 戴名世 《岳荐传》:“ 荐 少为诸生,读书於诸子百家,无不贯穿,而篤信 宋 儒,沉潜反復,一以 程 朱 为师法。” 郭沫若 《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沉潜在那些研究里,在自己看来倒是一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