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4,分2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桃源
渊源
源流
仙源
灵源
河源
词源
寻源
清源
根源
泉源
心源
花源
本源
真源
《國語辭典》:桃源  拼音:táo yuán
晋朝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文中描述武陵渔人遇见一群因避秦乱世,而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原是陶渊明理想中的居住国度。后用以比喻世外乐土或避世隐居的地方。宋。陆游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四首之一:「寒日欲沉苍雾合,人间随处有桃源。」亦用以比喻仙境。《聊斋志异。卷一一。王者》:「然桃源仙人,不事劫掠;即剑客所集,乌得有城郭署哉!」也称为「桃花源」、「世外桃源」、「武陵源」。
《國語辭典》: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比喻世外乐土或避世隐居的地方。参见「桃源」条。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一:「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漢語大詞典》:桃源洞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路,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冥录》。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國語辭典》:渊源(淵源)  拼音:yuān yuán
1.水的源头。《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
2.事物的本原、师承。《抱朴子。内篇。微旨》:「夫根荄不洞地,而求柯条千云。渊源不泓窈,而求汤流万里者,未之有也。」《宋书。卷九三。隐逸传。雷次宗传》:「于时师友渊源,务训弘道,外慕等夷,内怀悱发。」
3.深广宏大。汉。班固 典引:「谕咨故老,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薮。」
《國語辭典》:源流  拼音:yuán liú
1.水的本源和支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登梁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
2.事物的本末、起源和发展。宋。刘克庄 还黄镛诗卷诗:「源流不乱知归趣,篇什无多见苦心。」《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请问二位先生,这郭璞之说,是怎么个源流?」
《國語辭典》:仙源  拼音:xiān yuán
1.神仙居住的地方。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七。七十二福地》:「太上曰七十二福地,……第四东仙源,……第五西仙源,亦在台州黄岩县峤岭一百二十里属地。」
2.晋朝陶渊明描写的理想境界桃花源。唐。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漢語大詞典》:灵源(靈源)
(1).对水源的美称。 宋 王十朋 《题双瀑》诗:“瀑水 簫峯 下,灵源不可寻。” 清 魏源 《古诗答陆彦若》之二:“ 崑崙 閟灵源,滥觴储五湖。”
(2).喻帝绪,帝业。 唐 权德舆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一:“筮水灵源濬,因山祔礼崇。”旧唐书·礼仪志一:“伏惟 太祖 景皇帝 构室 有周 ,建絶代之丕业……又 世祖 元皇帝 潜鳞韞庆,屈道事 周 ,导濬发之灵源,肇光宅之垂裕。”
(3).指隐者所居、远离尘世之地。 唐 吕岩 《浪淘沙》词:“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无遮四壁任萧然。万象森罗为斗栱,瓦盖青天。”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灵源有路不可入,但见几片流出云中花。”
(4).指心灵。 晋 陆云 《夏府君诔》:“沦心众妙,洞志灵源。” 宋 苏辙 《遗老斋绝句》之二:“众音入我耳,诸色过吾目,闻见长歷然,灵源不受触。” 元 张宇 《闲述》诗之一:“此性生而与道俱,灵源常患少人疏。”
《國語辭典》:河源  拼音:hé yuán
1.特指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巴颜喀喇山东麓。《乐府诗集。卷四一。相和歌辞十六。南朝宋。鲍照。东武吟行》:「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
2.河水的源头。
《國語辭典》:词源(詞源)  拼音:cí yuán
1.比喻文词层出不穷,有如水源。唐。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2.书名。宋末张炎撰,二卷。上卷论五音十二律及宫调管色;下卷论制曲、句法、字面、虚字等。是研究宋词音乐的重要参考书。现存以嘉庆十五年(西元1810)奉恩后据元钞重刊本为最早。
3.一种探究语词来源的工具书。
《分类字锦》:寻源(寻源)
杜甫 秦州杂诗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分类:奉使
《漢語大詞典》:清源
亦作“ 清原 ”。
(1).清理本源。谓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籑二百章,以应大辟。” 清 林则徐 《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第既经开动,其为畏惮可知,亟应宣示天威,乘势尽行驱逐,以为清源之计。”
(2).清澈的水源。《楚辞·远游》:“軼迅风於清源兮,从 顓頊 乎增冰。” 蒋骥 注:“清源,水源。谓 北海 也。”后汉书·张衡传:“旦余沐於清原兮,晞余髮於朝阳。” 唐 贾岛 《南池》诗:“萧条微雨絶,荒岸抱清源。”
《國語辭典》:根源  拼音:gēn yuán
1.事物的本初或来源。《抱朴子。外篇。酒诫》:「纵心口之近欲,轻召灾之根源。」唐。杜甫〈火〉诗:「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2.事物的根本、基础。《魏书。卷六七。崔光传》:「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西游记》第二回:「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
3.追根寻问。南朝宋。谢灵运 山居赋:「植物既载,动物亦繁。飞泳骋透,胡可根源。」
4.根由,事情的始末、缘由。《金瓶梅》第三九回:「夫人听我说根源。」也作「根原」。
《國語辭典》:泉源  拼音:quán yuán
1.水的源头。《诗经。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唐。祖咏〈田家即事〉诗:「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也作「泉原」。
2.事物发生的缘由、起源。《旧唐书。卷七。睿宗本纪。史臣曰》:「上既启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竞。」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雷平山真人许君》:「若不坚心正行,岂得见泉源耶?」
《漢語大詞典》:心源
犹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 唐 元稹 《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宋 邵雍 《暮春吟》:“自问心源无所有,答云疎懒味偏长。”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此惟明於大化之浑沦与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贞统於《乾》《坤》之妙。”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民能以秉彝之纯莹智照直证心源,不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斯其包藴之善,自能发挥光大。”
《漢語大詞典》:花源
“ 桃花源 ”的省称。 唐 李白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迴谿碧流寂无喧,又如 秦 人月下窥 花源 。” 宋 梅尧臣 《新安钱学士以近诗一轴见贶用叙单悃》诗:“何须到云壑,便若游 花源 。” 清 孙枝蔚 《为农》诗之四:“生年当 万历 ,临老忆京师。劝诫尤难忘, 花源 去莫迟。”
分類:桃花源
《國語辭典》:本源  拼音:běn yuán
1.流水的源头。汉。王充《论衡。效力》:「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宋。王禹偁〈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卤,异端亦咸鹾。」
2.比喻根本、起源。如:「作息正常才是保持身体强健的本源。」《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王符》:「此未昭政乱之本源,不察祸福之所生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漢語大詞典》:真源
谓本源,本性。 南朝 梁 刘潜 《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廻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序》:“缅寻太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朴略,不同浮华,虽垂不载。”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真源未纯熟,习气餘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紲。”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於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救世歌》:“故往古之时,人性尤明,真源未失,皆知敬拜天父上主皇上帝。”
分類: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