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溆浦县(溆浦县)  拼音:xù pǔ xiàn
县名。在湖南省中西部,濒沅江支流溆水北岸,境内多山,以产锑、铅、煤、硫矿著名。农产以稻米、棉花、桐油为主。
《国语辞典》:谭延闿(谭延闿)  拼音:tán yán kǎi
人名。(西元1879~1930)字组庵,清湖南荼陵人。光绪甲辰进士,性聪颖,才兼文武。经历讨袁、护法、讨曹、北伐等役,均有战功。历任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长。工书法,效法颜鲁公书风,笔意雍容。
《國語辭典》:侗族  拼音:dòng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大陆地区贵州、广西、湖南三省的交界地区,人口约二百五十万。为古百越的一支。主要以水田农业为生,兼营林业。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与自然物。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与汉人交往,语言亦杂有汉语的成分,通用汉文。男尊女卑,女子生育后才从夫居。住屋多为吊脚楼,倚斜坡建筑。
《漢語大詞典》:洞庭湖平原
两湖平原的南部。在湖南省北部。由洞庭湖水系湘江等冲积而成。湖区多围湖造田形成的圩田。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淡水鱼区。
《漢語大詞典》:湖南丝弦(湖南絲弦)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湖南省 。 清 中叶就有专业艺人演唱。曲调分板子丝弦、牌子丝弦、丝弦杂调三类。伴奏乐器以扬琴、琵琶、三弦等为主。
《國語辭典》:湖广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  拼音:hú guǎng shú,tiān xià zú
(谚语)湖广,指湖南、湖北两省。两地自古便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更兼航运便利,故只要湖广丰收,则中国粮食不虞匮乏。《古谣谚。卷二七。湖广谚》:「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比。」
《漢語大詞典》:谷山砚(谷山硯)
名砚。用 湖南 长沙 西 谷山 所产青纹花石制成。 宋 米芾 砚史·潭州谷山砚:“色淡青,有纹如乱丝,理慢,扣之无声,得墨快,发墨有光。”
分類:湖南长沙
《漢語大詞典》:捕蛇者说
散文篇名。唐代柳宗元作。记述永州(今湖南零陵)蒋某以捕蛇为业,虽有生命危险,但因捕蛇无赋税征收之苦,仍自愿继续下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感慨。
《漢語大詞典》:鼻亭山
古山名。在今 湖南 道县 。 宋 辛弃疾 《最高楼·送丁怀中教授入广》词:“ 苍梧 云外 湘妃 泪, 鼻亭山 下鷓鴣吟。” 邓广铭 笺注:“ 鼻亭山 , 湖南 道州 内之 有庳墟 ,相传 舜 封其弟 象 於此。其地有山,原名 鼻墟山 ,《括地志》作 鼻亭山 。”
《漢語大詞典》:沈从文
(1902-1988)小说家,散文家,民俗学家。湖南凤凰人。苗族。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起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建国后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专事出土文物研究。著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及论著《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有《沈从文文集》
《國語辭典》:辰河戏(辰河戲)  拼音:chén hé xì
流行于湖南、黔阳一带的剧种。兼唱高腔、昆腔、低腔和弹腔。现以高腔与弹腔为主。表演形式分为高台班、矮台班、围鼓堂三种。高台班即舞台演出,矮台班用木偶戏演唱,围鼓堂为清唱。表演上以文戏见长。
《國語辭典》:祁剧(祁劇)  拼音:qí jù
流行于湖南衡阳、邵阳,广西桂林、全州等地的剧种。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包括高腔、皮黄、昆腔等唱腔,以高亢激迈著称。分为永河、宝河两大派。
《漢語大詞典》:青草山
山名。在今 湖南省 岳阳市 东南。 青草湖 因此而得名。初学记卷七引 晋 盛弘之 《荆州记》:“ 巴陵 南有 青草湖 ,週迴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湖南有 青草山 ,因以为名。”
《漢語大詞典》:南学会(南學會)
清 末维新派在 湖南 讲求新学、宣传变法的团体。由 谭嗣同 、 唐才常 等发起,1898年( 光绪 二十四年)2月在 长沙 成立(各县设分会)。每次开会,由 黄遵宪 、 皮锡瑞 、 谭嗣同 等人轮流主讲,宣讲新学,讨论 湖南 新政,曾与守旧派展开激烈斗争。在戊戌政变中被破坏。
《漢語大詞典》: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反对国民党军进攻的游击战争。1934年8月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各个苏区进行长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以公开与隐蔽、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反“围剿”、“清剿”的胜利,牵制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