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海镜(海鏡)  拼音:hǎi jìng
动物名。软体动物斧足纲瓣鳃目。似蛤蜊而扁平,左右壳色浓淡不同,可制器皿。
《國語辭典》:海上  拼音:hǎi shàng
1.海中。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2.沪上,上海市。《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只因海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凡冶游子弟,倾覆流离于狎邪者,不知凡几。」
《漢語大詞典》:海气(海氣)
(1).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汉书·武帝纪》:“朕巡 荆 扬 ,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 。” 唐 张子容 《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清 周亮工 《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 吴 山搅 越 青。”
(2).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唐 骆宾王 《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 海市蜃楼 ”。
(3).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一:“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漢語大詞典》:海色
(1).海面呈现的景色。常受天空颜色、海底底质等的影响。 唐 祖咏 《江南旅怀》诗:“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宋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元 宋无 《日出》诗:“金乌摇上浪如堆,万象分明海色开。”
(2).将晓时的天色。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八:“鸡鸣海色动,謁帝罗公侯。” 王琦 注引 杨济贤 曰:“海色,晓色也。鸡鸣之时,天色昧明,如海气矇矓然。”
《國語辭典》:海啸(海嘯)  拼音:hǎi xiào
因海底地震、坍方、火山爆发等动作,引起海面振荡,形成超级长波。高速抵达陆岸时,堆起巨大水墙,可达十几公尺高,常造成极大灾害。
《國語辭典》:外海  拼音:wài hǎi
沿海以外的海面。如:「这艘船正在花莲的外海捕鱼。」
《漢語大詞典》:掠海
(1).拂过海面。 宋 王令 《对月忆满子权》诗:“长风掠海来,吹月散百鍊。”
(2).行劫海上。 清 姚燮 《岁暮》诗:“旅舶守关停市易,贫渔掠海抗官僚。”
《國語辭典》:零丁洋  拼音:líng dīng yáng
海洋名。位于广东省中山县南,珠江口的海面。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也作「伶仃洋」。
《国语辞典》:绿岛(绿岛)  拼音:lǜ dǎo
岛名。在台东县东部海面,岛上有政治犯、流氓的管训所。也称为「火烧岛」。
《国语辞典》:陆风(陆风)  拼音:lù fēng
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沿海地区夜间因陆地气温低于海面、气压高于海面,所以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漢語大詞典》:海汊
海面深入陆地而形成的港汊。 王统照 《小红灯笼的梦》:“ 阿宝 的家乡靠近海汊,从小时候就常常看见燕子在深蓝色的海上自由自在的飞翔姿势。”
《國語辭典》:海拔  拼音:hǎi bá
以海平面为基准来度量陆地或山岳等所得的高度,为陆地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玉山高度为海拔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是台湾第一高峰。」
《漢語大詞典》:碧落界
谓深绿色的海面。
分類:绿色海面
《国语辞典》:海盆  拼音:hǎi pén
海底盆地。一般深度约在海面下二千五百公尺到六千公尺之间,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国语辞典》:伶仃洋  拼音:líng dīng yáng
海洋名。位在广东省中山县南,珠江口的海面。也作「零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