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重洋  拼音:chóng yáng
远洋,千里阻隔的海洋。如:「我计划远渡重洋,赴欧洲留学。」
分類:海洋远洋
《國語辭典》:大洋  拼音:dà yáng
1.旧时一元银币,俗称为「大洋」。
2.地球表面被海水所掩而甚深广的部分。如太平洋、大西洋等。
《漢語大詞典》:洋海
海洋。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南蛮》:“西至 崑崙 ,东至洋海。”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上帝追摄王远知〈易总〉》:“ 远知 曰:‘君涉险何至於此。’告 台 人:此洋海之东十万里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到了次日,已经出了洋海,喜得风平浪静,大家都还不晕船。”
分類:海洋
《漢語大詞典》:裨瀛
古指九州内外的海洋。 景耀月 《远游》诗:“ 泰岳 烟云飞玉座,裨瀛风浪逐行宫。”参见“ 裨海 ”。
《國語辭典》:裨海  拼音:pí hǎi
小海。《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孟轲》:「于是有裨海环之。」唐。司马贞。索隐:「裨海,小海也。」
《國語辭典》:东洋大海(東洋大海)  拼音:dōng yáng dà hǎi
泛指东方的大海。《平妖传》第二九回:「他投东洋大海中去,那里去寻?」《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如今为官做吏的人,贪爱的是钱财,奉承的是富贵,把那『正直公平』四字,抛却东洋大海。」
分類:东方海洋
《國語辭典》:鱼龙(魚龍)  拼音:yú lóng
1.一种古生物。属爬虫类。全体似鱼,头大,颈短,尾细,吻长而突,四肢似鳍无刺,体长四尺至四丈,繁殖甚广,其化石产于三叠纪白垩纪之间,印度、纽西兰等地曾掘得。
2.一种杂技。表演鱼化为龙的舞蹈,为汉代百戏之一。《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赞曰:「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國語辭典》:湖海  拼音:hú hǎi
1.湖与海的合称。《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会士边带湖海,民丁无士庶皆保塘役。」唐。韦应物登重玄寺阁〉诗:「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2.泛称天下各地。唐。李颀〈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莱书。」《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今湖海新民始得天子命吏,宜有安辑,愿一用旧籍。」
《國語辭典》:海水  拼音:hǎi shuǐ
分布在海洋中的水。含有大量的盐分,以氯化钠为主,其次是氯化镁及少量的硫酸钙、碳酸钙等物质。
《國語辭典》:碧海  拼音:bì hǎi
青绿澄澈的海水。如:「站在这崖壁上,眺望这片蓝天碧海,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國語辭典》:大海  拼音:dà hǎi
1.宽阔的海洋。《列子。汤问》:「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
2.指大碗或大酒杯。《红楼梦》第二六回:「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
《國語辭典》:青海  拼音:qīng hǎi
1.东方的海。《淮南子。地形》:「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青海。」
2.湖名。参见「青海湖」条。
3.省名。参见「青海省」条。
《國語辭典》:海底  拼音:hǎi dǐ
1.海洋的底部。也称为「海床」。
2.人体下部前后阴之间。如「海底穴」。
《國語辭典》:银海(銀海)  拼音:yín hǎi
1.天地的光眩。宋。陆游月夕〉诗:「天如玻璃钟,倒覆湿银海。」
2.道家称眼睛为「银海」。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二首之二:「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眩生花。」
3.古代皇帝陵墓中潴水银,用来象徵百川江河大海,称为「银海」。南朝梁。何逊行经孙氏陵〉诗:「银海终无浪,金凫会不飞。」唐。杜甫 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4.俗称演艺界为「银海」。如:「银海浮沉」。
《國語辭典》:海燕  拼音:hǎi yàn
1.动物名。鸟纲海燕科。嘴尖端钩曲,其上隆起的管状鼻孔可调节体内的盐分。羽色苍灰,脚有蹼,能游泳。用唾液涂巢,使巢固定在悬崖、绝壁间。产于热带。
2.动物名。棘皮动物,是海盘车的一类。体形扁平,有五腕足,但甚短。栖于海滨岩礁间。
《國語辭典》:潮汐  拼音:cháo xì
受日、月引力以及与地球互动形成的离心作用,地表海水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由于月球远比太阳近,故月球的引潮力反而是太阳的两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