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55,分9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于济
百济
得济
干济
强济
强济
济江
自济
同济
济贫
无济
获济
事济
济渡
济国
《漢語大詞典》:于济(於濟)
犹接济。於,助词。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一日十二个时辰常忍饥,哥哥行并不敢半句儿求於济。”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你欺负呵则欺负咱,你於济呵则於济谁。”
分類:接济助词
《國語辭典》:百济(百濟)  拼音:bǎi jì
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相传是东汉末年扶馀王尉仇台的后代,因以百家济海立国,故称为「百济」。晋时尽据马韩地,吞并诸国,屡与高丽、新罗作战。隋末唐初频频遣使来华。后因频侵新罗欲断其通华之路,而为唐高宗所灭。见《旧唐书。卷一九九。东夷传。百济传》。
《國語辭典》:得济(得濟)  拼音:dé jì
1.得以保全。《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朝廷倾乱,梁冀肆虐,令吾宗祀血食将绝。今弟幸而得济,岂非天邪!」
2.获得救济。《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向传范传》:「岁饥,发廪兴力役,饥者得济,而官舍帑廪一新。」
3.得到子女的奉养。《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从来父母生儿也要得济,生女也要得济。」
《國語辭典》:干济(幹濟)  拼音:gàn jì
1.才能足以济事。《隋书。卷六六。列传。李谔》:「世之丧道,极于周代,下无廉耻,上使之然。用人唯信其口,取士不观其行,矜誇自大,便以干济蒙擢,谦恭静退,多以恬默见遗。」《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荐托》:「有干济之人,外而上司出京,内而各衙门公事。」
2.有良好的成就。《易经。乾卦》:「《文言》曰:贞者,事之干也。」唐。孔颖达。正义:「使事皆干济,此法天之贞也。」《新唐书。卷二二四。叛臣列传上。陈少游》:「少游长权变,所至一切干济,贿谢权幸,以是数迁。」
《漢語大詞典》:强济(强濟)
亦作“彊济”。 勉力挽救。汉书·王莽传中:“赤世计尽,终不可强济。”
分類:勉力挽救
《漢語大詞典》:强济(强濟)
亦作“彊济”。
(1).精明干练。周书·苏绰传:“ 桩 当官彊济,特为 太祖 所知。”北齐书·张亮传:“ 亮 性质直,勤力强济,深为 高祖 、 世宗 所信,委以腹心之任。” 宋 陆游 《南唐书·刘彦贞传》:“吏事亦以强济见称。”
(2).犹强壮。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採药寻名山,筋力正强济。”
《韵府拾遗 江韵》:济江(济江)
后汉书荀彧传曹操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曰臣今当济江奉辞伐罪宜有大使肃将王命彧国之重臣宜与臣俱进宣示国命
《漢語大詞典》:自济(自濟)
(1).自渡。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义熙 中, 江乘 聂湖 忽有一板,广数尺,长二丈餘,恒停在此川溪,采菱及捕鱼者,资以自济。”
(2).犹自给。北史·常景传:“卿清德自居,不事家业,虽俭约可尚,将何以自济也?” 宋 苏舜钦 《城南感怀呈永叔》诗:“我今饿伶俜,閔此復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復奈尔为!”
(3).自成其事;自可成功。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有斧无柯,何以自济。”明史·杨涟传:“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
《漢語大詞典》:同济(同濟)
同舟渡水。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处士 元藏几 ﹞ 大业 元年,为过海使判官,遇风浪坏船,黑雾四合,同济者皆不救,而 藏几 独为破木所载,殆经半月,忽达於洲岛间。” 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二十日晓钟初动,即闻江口唤渡声。余惊起,呼 曹 同 济 。”
分類:渡水
《國語辭典》:济贫(濟貧)  拼音:jì pín
救助贫困的人。唐。皮日休 金钱花诗:「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也作「济困」。
《漢語大詞典》:无济(無濟)
(1).无所补益。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瀑布可以图画,而无济於人。”《老残游记》第五回:“我去是很可以去,只是与正事无济,反叫站笼里多添个屈死鬼。”参见“ 无济於事 ”。
(2).不可救治。清史稿·允祄传:“ 允祄 病篤,上諭曰:‘ 允祄 病无济,区区稚子,有何关係……宜割爱就道。’因启蹕。”
《國語辭典》:无济于事(無濟於事)  拼音:wú jì yú shì
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精忠岳传》第一三回:「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你去同人家软商量,当他一万银子,至少也得八千,再少便无济于事。」也作「于事无济」。
《漢語大詞典》:获济(獲濟)
(1).得到救助。西京杂记卷一:“ 宣帝 被收……﹝臂上﹞繫 身毒国 宝镜一枚,大如八銖钱。旧传此镜照见妖魅。得佩之者,为天神所福。故 宣帝 从危获济。” 晋 潘岳 《马汧督诔》:“皇帝咨故督守 关中侯 马敦 ,忠勇果毅,率厉有方,固守孤城,危逼获济,宠秩未加,不幸丧亡。”
(2).得以成功;能够济事。 晋 支遁 《与梅太尉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书》:“伏愿明公扇 唐 风於上位,待白足於其下,使怀道获济,有志俱全,则身亡体尽,毕命此矣。” 唐 元稹 《莺莺传》:“ 红娘 復来,连曰:‘﹝ 崔氏 ﹞至矣!至矣!’ 张生 且喜且骇,必谓获济。” 明 敖英 《绿雪亭杂言》:“物之贱者,时乎获济,其为物也,弘矣!”
(3).得以安全航行或渡过(江河等)。 唐 刘禹锡 《因论·儆舟》:“ 刘子 浮於 汴 ,涉 淮 而东……兢兢然累辰,是用获济。” 唐 袁郊 甘泽谣·韦驺:“ 騶 亲弟 騋 舟行,溺於 洞庭湖 ……﹝ 騶 ﹞移舟湖神庙下,欲焚其庙,曰:‘千金贾胡,安稳获济,吾弟穷悴,乃罹此殃,焉用尔庙为?’”
《漢語大詞典》:事济(事濟)
(1).事业完成;事情办成功。 汉 贾谊 新书·耳痹:“事济功成, 范蠡 负室而归 五湖 。”三国志·吴志·潘濬陆凯传赞:“ 胤 ( 陆胤 )身絜事济,著称南土,可谓良牧矣。”晋书·李流载记:“若功成事济,约与君三年迭为主。”
(2).犹事情。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你哥哥不听人説话,取了这个妇女,不知做了不良事济,你哥哥把它杀了。”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十五出:“作事济,不点实。如今怎生来救你?”
《國語辭典》:济渡(濟渡)  拼音:jì dù
使他人安全的通过水域。佛教以苦海比喻轮回,所以使他人脱离轮回苦海也称为「济渡」。《西游记》第二二回:「因此,特告菩萨,望垂怜悯,济渡他一济渡。」也作「济度」。
《漢語大詞典》:济国(濟國)
利国。谓对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於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宋书·沈攸之传:“卿忘 廉 、 藺 、 寇 、 贾 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