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54,分9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接济
济师
匡济
克济
利济
普济
通济
弘济
济阳
济阴
救济
存济
济上
清济
河济
《國語辭典》:接济(接濟)  拼音:jiē jì
救助、支援。如:「接济贫民」。《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
《漢語大詞典》:济师(濟師)
(1).增援军队。左传·桓公十一年:“盍请济师於王?”新唐书·李愬传:“居半岁,知士可用,乃请济师;詔益 河中 鄜坊 二千骑。”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曩占 既怨 永昌 ,又恨 缅 ,欲 缅 得罪天朝,遣使乞济师。”
(2).军队渡水。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济师洪 河 ,拓定四州, 袁谭 高干 ,咸梟其首。” 晋 郭璞 《江赋》:“想 周穆 之济师,驱八骏於黿鼉。”
《國語辭典》:匡济(匡濟)  拼音:kuāng jì
匡助救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赵俨传》:「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姓杨的杨老头子来讨帐,住在庙里,呆头呆脑,口里说甚么天文地理、经纶匡济的混话。」
《漢語大詞典》:克济(克濟)
谓能成就。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周书·苏绰传》:“昔民殷事广,尚能克济;况今户口减耗,依员而置,犹以为少。”《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事若不济, 偃 不知死在何处,焉得与尔食之?如其克济,子当列鼎而食, 偃 肉腥臊,何足食?”
分類:成就
《漢語大詞典》:利济(利濟)
救济;施恩泽。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诗:“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特求法师广施妙法,利济冥途。”
《漢語大詞典》:普济(普濟)
普遍济助。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十:“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
分類:普遍济助
《漢語大詞典》:通济(通濟)
(1).开朗豁达。世说新语·任诞“ 祖车骑 过 江 时”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逖 ( 祖逖 )性通济,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 逖 待之皆如子弟。”晋书·贺循传:“前 蒸阳 令 郭訥 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
(2).融通调济。晋书·文苑传·王沈:“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眂眂者以难入为凝清。”新唐书·李吉甫传:“ 大历 时,权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无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衮 始为裁限,至 李泌 量闲剧稍增之,使相通济。”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贩卖……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3).往来通达。 宋 范仲淹 《论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则居 东京 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 西洛 险固之地,以守中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又於 清苑 界开 徐河 、 鸡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由是 关南 之漕悉通济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达 古淀桥 ,则河之通济甚便。”
《漢語大詞典》:弘济(弘濟)
(1).广为救助。书·顾命:“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 釗 弘济于艰难。” 前蜀 杜光庭 《王宗寿常侍丈人山醮词》:“公私清泰,家眷安寧,即永荷众圣弘济之恩。”文献通考·经籍一:“本非有祖述 汤 武 ,弘济苍生之夙志。”
(2).宽宏,大度。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裴僕射 善谈明理,混混有雅致” 刘孝标 注引《冀州记》:“ 頠 弘济有清识。”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刘孝标 注引魏志:“ 玄 ( 夏侯玄 )格量弘济,颜色不异,举止自若。”
《骈字类编》:济阳(济阳)
战国策见河内下以又王休甲息众二年然后复之又取蒲衍首垣 临仁平丘小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矣十汉书地理志陈留郡县济阳东竹书纪年周显王二 八年城济阳 水经济水又 径济阳县故城南注光武生济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整颜氏家训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 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冤地理通释苏代曰外黄济阳正义济阳故城在曹州 句县西南三十五里县明一统志济阳城在兖州府曹县西南五十里汉置 光武诞生于此
又济阳县在济南府城北九十里本北齐长乐县地隋改曰高苑县属齐州唐析置济阳县以在济水北故名 庾信哀江南赋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
《骈字类编》:济阴(济阴)
诗曹谱疏见汶南下以史记梁孝王世家济阴哀王不识者梁孝王子 孝景中六年为济阴王一岁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济阴郡彭又彭越传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汉乃使人赐 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帝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故梁景帝六年别为济阴国宣 甘露二年更名定陶 后汉书祭祀志章帝元和二年三月上东巡狩将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成汤灵台上 晋书文立传前在济阴政事修明后于东宫尽辅导之节书元史地理志曹州唐初为曹州后改济阴郡 越绝 梁古治今济阴山阳济北东郡毕也 水经见濮水下
《國語辭典》:救济(救濟)  拼音:jiù jì
用财物帮助贫苦的人。《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思平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祇,下慰民望。」
《國語辭典》:存济(存濟)  拼音:cún jì
1.存活渡过。《喻世明言。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家中又无积蓄,挨到十年之外,衣单食缺,万难存济。」也作「存活」、「存坐」。
2.安宁、安稳。宋。秦观 促拍满路花。露颗添花色词:「不似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
3.安顿、办法。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哎呀!这是明明的欺负俺高堂老母无存济。」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谁知有这日,生把俺七尺长躯打灭的无存济。」
《骈字类编》:济上(济上)
公羊公观鱼于棠传棠者何济上之邑而战国策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 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吕览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王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刬若类掘若垄触子苦之欲齐君之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之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分类:济上
《漢語大詞典》:清济(清濟)
济水 清澈,诗文中常与浊 河 并举,用以喻忠正。战国策·燕策一:“吾闻 齐 有清 济 、浊 河 ,可以为固。”《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纷虹乱朝日,浊 河 秽清 济 。” 李善 注:“ 孔安国 《尚书》注曰:‘ 济水 入 河 ,并流十数里,清浊异色,混为一流。’亦喻谗邪之秽忠正也。” 唐 杜甫 《寄狄明府博济》诗:“ 狄公 执政在末年,浊 河 终不污清 济 。”
《漢語大詞典》:河济(河濟)
亦作“ 河泲 ”。 黄河 与 济水 的并称。与 长江 、 淮河 合称四渎。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东曰 兖州 ……其川 河 泲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夏桀 之居,左 河 济 ,右 泰 华 。” 王闿运 《珍珠泉铭》序:“昔在 周公 ,论列 河 泲 ,以成四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