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四星  拼音:sì xīng
1.苍龙、白虎、朱鸟、玄武四星宿。汉。王充《论衡。物势》:「东方木也,其星苍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
2.北斗七星,去斗杓三星,仅馀四星,比喻零落凄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呀!今夜凄凉有四星,他不偢人待怎生!」
3.秤杆尾端钉有四星,比喻下场、前程。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俺那厮做事一灭行,这妮子更敢有四星。」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二折:「我比那卓文君,有上稍,没了四星。」
《漢語大詞典》:星飞(星飛)
如流星飞驰。形容疾速。 晋 张协 《七命》:“天驥之骏,逸态超越……气盛怒发,星飞电骇。”《醒世姻缘传》第七回:“﹝ 晁大舍 ﹞随即差了 晁住 ,备了自己的走骡,星飞到京。”儒林外史第三九回:“ 平少保 得了圣旨,星飞出京,到了 松潘 驻扎。”
《國語辭典》:火星  拼音:huǒ xīng
1.行星名。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有两颗小卫星。属于类地行星,外观呈现红棕色,大气稀薄。表面的奥林帕斯山是太阳系的最高山峰。古称「荧惑」。
2.物体燃烧或碰撞时,向四方迸射的火点。如:「木炭燃烧时,迸出细碎的火星。」也称为「火星子」、「火星儿」。
《國語辭典》:天体(天體)  拼音:tiān tǐ
泛指宇宙中各类星体,包括星系、恒星、行星、卫星、星云、彗星等。
《國語辭典》:星奔  拼音:xīng bēn
流星划过夜空,消逝无踪。形容疾走、奔驰。《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星奔电迈,俄然行至。」《文选。刘琨。答卢谌诗》:「裹粮携弱,匍匐星奔。」唐。李善。注:「星奔,言疾也。」也作「星行」、「星驰」。
《國語辭典》:陨星(隕星)  拼音:yǔn xīng
天体自太空飞来,经过空气层的,称为「陨星」。当落进大气层内,速度锐减,发白炽光,放射火花,分散细片,或在空中无形消失,或坠于地面而为「陨石」。
《國語辭典》:公转(公轉)  拼音:gōng zhuàn
一个天体绕著另一个天体转动。如太阳系里的行星绕著太阳转、行星的卫星绕著行星转,皆称为公转。
《国语辞典》:光带(光带)  拼音:guāng dài
条状的光。如流星、彩虹、光谱等移动时所造成轨迹。
《漢語大詞典》:顿顽(頓頑)
(1).流星名。隋书·天文志中:“飞星大如缶若瓮,后皎然白,前卑后高,此谓顿顽。”文献通考·象纬四:“《中兴天文志》:……飞星有五:一曰天刑,二曰降石,三曰顿顽,四曰解衔,五曰大瀆。”
(2).愚笨顿嚣。顿,通“ 钝 ”。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念兹顿顽,非训曷因。”
《國語辭典》:流星雨  拼音:liú xīng yǔ
太空中同群尘埃或碎片进入地球大气,造成短时间内天空出现多颗流星的现象,通常依据辐射点所在星座或辐射点附近的亮星命名。
《國語辭典》:太阳系(太陽系)  拼音:tài yáng xì
太阳与环绕其运行的各种天体的总称。除太阳为恒星外,其馀成员包括行星、矮行星、小天体(小行星、彗星)等。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皆可能有卫星环绕。
《漢語大詞典》:地雁
流星的一种。晋书·天文志中:“若小流星色青赤,名曰地雁。”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象纬》:“流星色赤,名曰地雁,其所坠者起兵。”
分類:流星
《漢語大詞典》:大滑
(1).见“ 大猾 ”。
(2).流星的一种。晋书·天文志中:“飞星大如缶若瓮,其后皎然白,长数丈,星灭后,白者化为云流下,名曰大滑。”
分類:流星
《國語辭典》:大猾  拼音:dà huá
狡猾之至。《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
《漢語大詞典》:仢约(仢約)
同“ 彴约 ”。 流星。
分類:流星
《漢語大詞典》:梁星
流星名。宋史·天文志五:“流星有八,曰天使,曰天暉,曰天鴈,曰天保,曰地鴈,曰梁星,曰营头,曰天狗。”
分類:流星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