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天条(天條)  拼音:tiān tiáo
1.民间信仰所谓天界的法律。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因俺二神误犯天条,镇在锁魔镜里受罪。」
2.太平天国所订的禁令。
《漢語大詞典》:制条(制條)
法规条令。 唐 李翱 《劝河南尹复故事书》:“前人制条,相传岁久,苟无甚弊,则轻改之,不如守故事之为当也。”金史·移剌慥传:“初, 皇统 间,参酌 隋 、 唐 、 辽 、 宋 律令,以为 皇统 制条。”
《漢語大詞典》:常辟
固定的法规。《魏书·刑罚志》:“礼训君子,律禁小人,举罪定名,国有常辟。”
分類:固定法规
《漢語大詞典》:宫法
帝王宫中的法规。 汉 贾谊 新书·等齐:“诸侯王所在之宫卫,织履蹲夷,以皇帝在所宫法论之。”
《漢語大詞典》:作科
制定法规。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王者改制作科柰何?曰:当十二色,歷各法而正色,逆数三而復。”
分類:定法法规
《國語辭典》:附则(附則)  拼音:fù zé
附于法律或规章后,说明施行与修订等有关事项的条文。
《漢語大詞典》:禁律
禁戒性的律条或法规。魏书·释老志:“ 高宗 践极,下詔曰…… 释迦如来 ,功济大千……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
《漢語大詞典》:僧制
僧门的法规。《魏书·释老志》:“自今已后,众僧犯杀人已上罪者,仍依俗断,餘犯悉付昭玄,以内律僧制治之。”《魏书·释老志》:“若无德行,遣还本国,若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
分類:法规
《國語辭典》:违宪(違憲)  拼音:wéi xiàn
1.违反国法。《后汉书。卷四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绳以法则伤恩,私以亲则违宪。」
2.法律上指法令违背宪法。
《漢語大詞典》:道规(道規)
出家人的法规。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一:“您身负国任,我肩担道规,最好是各不相扰。”
《漢語大詞典》:刑制
惩罚罪犯的法规。 隋 王道 元经:“国之刑制,原情轻重。”清史稿·刑法志三:“监狱与刑制相消息,从前监羈罪犯,并无已决未决之分。”
《國語辭典》:过程(過程)  拼音:guò chéng
事物发展或进行所经过的程序。如:「演变心理的过程」、「成长的过程」。
《漢語大詞典》:科戒
修道的戒律、法规。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后魏 嵩山 道士 寇谦之 修 张道陵 之术,以其教太冷淡无所得,自言遇 老子 降授以辟穀轻身之法及科戒二十卷。”
《漢語大詞典》:禅规(禪規)
佛教的清规戒律。亦指寺院法规。《元亨释书·建仁寺荣西传》:“户部侍郎 清贯 创小院延之,秋八月八初行禪规。”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僧家考课:“故 元 奉佛尤甚,其奢僭至无等,本朝大为之节制,然而禪规亦严。”
《國語辭典》:私法  拼音:sī fǎ
1.私人所定的法则。《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尚书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何得一月便行褒贬!』陶曰:『此官法也。月旦,私法也。』」
2.规定私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相对于公法而言。如民法、商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