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73,分10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典故(续上)
龙马献河图
千里驹
卧看明河
三雍奏乐
山河表里
山河两戒
山河影(又作:影里让山河)
上空虚
亡楫中河
魏国山河
西河风味
西河遇
口似悬河(又作:悬河 ...)
词典
山河
黄河
典故 
龙马献河图


《尚书》卷十八〈周书·顾命〉~275~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尊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兹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汲,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册度。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狄设黼扆、缀衣。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西序东向,敷重厎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二人雀弁执惠,立于毕门之内;四人綦弁,执戈、上刃,夹两阶戺;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隮。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叱。上宗曰:「飨。」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收。诸侯出庙门俟。
《尚书》卷十八〈周书·顾命〉~278~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唐·孔颖达疏引郑玄云:「天球,雍州所贡之玉,色如天者,皆璞,未见琢治,故不以礼器名之。」
典故 
名驹千里

相关人物
刘德(河间献王)
 
刘彻(汉武帝)
 
屈原
 
曹操(魏武帝)
 
鲁仲连


《楚辞补注》卷六〈卜居〉~76~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蔽鄣于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宁廉絜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抗轭乎?将随驽马之?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汉·王逸注:「才绝殊也。」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2459~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鲁仲连子》云:「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年十二,号『千里驹』,往请田巴曰:『臣闻堂上不奋,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急不暇缓也。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聊城不去,国亡在旦夕,先生柰之何?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城而人恶之,愿先生勿复言。』田巴曰:『谨闻命矣。』巴谓徐劫曰:『先生乃飞兔也,岂直千里驹!』巴终身不谈。」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列传·楚元王刘交〉~927~
德字路叔,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唐·颜师古注曰:「言若骏马可致千里也。年齿幼少,故谓之驹。」
《三国志》卷九〈魏书·曹休传〉~279~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休年十馀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閒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太祖拔汉中,诸军还长安,拜休中领军。文帝即王位,为领军将军,录前后功,封东阳亭侯。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破之。拜扬州牧。明帝即位,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屯皖,休击破之,斩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休督诸军向寻阳。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子肇嗣。
典故
夜凉如水
 
扇子扑飞萤
 
扑来罗扇小
 
卧看明河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四〈秋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瑶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卧看牵牛织女星】。
典故
三雍奏乐

相关人物
刘德(河间献王)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列传·河间献王刘德〉~24~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馀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
《梁书》卷二十二〈太祖五王列传〉~355~
史臣曰:自昔王者创业,广植亲亲,割裂州国,封建子弟。是以大旂少帛,崇于鲁、卫,盘石凝脂,树斯梁、楚。高祖远遵前轨,藩屏懿亲。至于安成、南平、鄱阳、始兴,俱以名迹著,盖亦汉之间、平矣。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六〈僖公·传二十八年〉~272~
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典故
山河两戒


《新唐书》卷三十一〈天文志一〉~87~
初,贞观中,淳风撰法象志,因汉书十二次度数,始以唐之州县配焉。而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厎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典故
山河影
 
影里让山河
 
照山影


《酉阳杂俎》卷一〈天咫〉
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僧一行博览无不知,尤善于数,钩深藏往,当时学者莫能测。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
《苏轼诗集》卷四十四〈和黄秀才鉴空阁〉
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境。挂空如水鉴,写此山河影我观大瀛海,巨浸与天永。九州居其间,无异蛇盘镜。空水两无质,相照但耿耿。妄云桂兔蟆,俗说皆可屏。我游鉴空阁,缺月正凄冷。黄子寒无衣,对月句愈警。借君方诸泪,一沐管城颖。谁言小丛林,清绝冠五岭。宋·王十朋注引《酉阳杂俎》载佛氏言:「月中所有,乃大地山河影也。」
典故
上空虚

相关人物
河上公
 
刘恒(汉文帝)

参考典故
河上公


晋·葛洪《神仙传》卷三《河上公》
汉文帝往见河上公,「公既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数丈,俯仰而答曰:『予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车稽首。」

例句

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 王维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

典故
亡楫中河


《汉书》卷四十八〈贾谊列传〉~2246~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筦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筦子愚人也则可,筦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唐·颜师古注曰:「维所以系船,楫所以刺船也。诗曰『绋缡维之』。楫音集,又音接。」
典故 
相关人物
魏武侯


《史记》卷六十五《吴起列传》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例句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李益 同崔邠登鹳雀楼

舜城风土临清庙,魏国山川在白楼。 杨巨源 酬卢员外

典故
西河风味

相关人物
卜商(字子夏)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南史》卷三十南朝宋《何尚之传》
立宅南郭外,立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王球常云:「尚之西河之风不坠。」

例句

南纪改波澜,西河共风味。 杜甫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典故
西河遇

相关人物
卜商(子夏)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例句

东门忧不入,西河遇亦深。 顾况 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

典故  
悬河口
 
诗似悬河


《裴子语林》~36~
王太尉问孙兴公曰:「郭象何如人?」荅曰:「其辞清雅,奕奕有馀,吐章陈文,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晋书》卷八十七〈郭象列传〉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简释

悬河:指说话滔滔不绝。宋陆游《闻王嘉叟讣报有作》:“‘笼灯踏雪夜相过,剧论悬河骇邻里。”

《國語辭典》:山河  拼音:shān hé
1.山与河,指自然的地形。《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神思》:「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2.比喻国土、江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3.比喻两地悬隔遥远。《晋书。卷四三。王戎传》:「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
4.比喻安泰坚固。《文选。张载。剑阁铭》:「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唐。司空图 华清宫诗:「帝业山河固,离宫宴幸频。」
5.语本《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比喻德量闳深。
《國語辭典》:黄河(黃河)  拼音:huáng hé
河川名。源出于青海省巴颜喀喇山北麓噶达素齐老峰,流经甘肃、宁夏、绥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九省,注入渤海。全长约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为中国第二大河。因多沙而色黄,故称为「黄河」。虽然泛滥频繁,却是中华文化孕育的摇篮。
《國語辭典》:天球  拼音:tiān qiú
1.一种古玉。《书经。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2.一种古琴。宋。苏轼〈十二琴铭。天球〉:「天球至意,合以人力。」
3.以观测者为中心假想的无限远球面。天体无论其距离,其位置及运动都投影在此球面上。
《國語辭典》:千里驹(千里駒)  拼音:qiān lǐ jū
1.驹,少壮的马。千里驹指日行千里的良马。如:「这匹马可连续奔驰数十里而不气喘、不疲倦,真不愧为千里驹。」也称为「千里马」。
2.比喻年轻有为的少年。《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德字路叔,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三国志。卷九。魏书。曹休传》:「閒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
《漢語大詞典》:山河表里(山河表裏)
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师背酅而舍。 晋侯 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 子犯 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后以“山河表里”形容形势险要。 元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曲:“峯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 潼关 路。”
分類:形势险要
《漢語大詞典》:魏国山川(魏國山川)
见“ 魏国山河 ”。
《漢語大詞典》:魏国山河(魏國山河)
指大好河山。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武侯 浮 西河 而下,中流,顾而谓 吴起 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 魏国 之宝也!’” 唐 李益 《同崔邠登鹳雀楼》诗:“ 汉 家簫鼓空流水, 魏国 山河半夕阳。”亦作“ 魏国山川 ”。 唐 杨巨源 《酬卢员外》:“ 舜城 风土临清庙, 魏国 山川在 白楼 。”
《漢語大詞典》:魏国山河(魏國山河)
指大好河山。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武侯 浮 西河 而下,中流,顾而谓 吴起 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 魏国 之宝也!’” 唐 李益 《同崔邠登鹳雀楼》诗:“ 汉 家簫鼓空流水, 魏国 山河半夕阳。”亦作“ 魏国山川 ”。 唐 杨巨源 《酬卢员外》:“ 舜城 风土临清庙, 魏国 山川在 白楼 。”
《漢語大詞典》:口似悬河(口似懸河)
见“ 口若悬河 ”。
《國語辭典》:口若悬河(口若懸河)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言语滔滔不绝,如瀑布流泻不止。形容能言善辩。《金瓶梅》第三三回:「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是一回。」《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也作「悬河泻水」。
《國語辭典》:悬河(懸河)  拼音:xuán hé
1.倾泻不止的河水。《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譬犹崩泰山而压蚁壤,决悬河而注熛烬,岂有不殄灭者哉!」
2.比喻善用辞令,说话滔滔不绝。唐。刘长卿 西陵寄一上人诗:「多谢清言异玄度,悬河高论有谁持?」唐。罗隐 诗:「须信祸胎生利口,莫将讥思逞悬河。」也作「悬河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