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沉 → 沈沉”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典故
宦海浮沉


《太平广记》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颜真卿〉~205~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也,北齐黄门侍郎之推五代孙。幼而勤学,举进士,累登甲科。真卿年十八九时,卧疾百馀日,医不能愈。有道士过其家,自称北山君,出丹砂粟许救之,顷刻即愈,谓之曰:「子有清简之名,已志金台,可以度世,上补仙宫,不宜自沉于名宦之海;若不能摆脱尘网,去世之日,可以尔之形炼神阴景,然后得道也。」复以丹一粒授之,戒之曰:「抗节辅主,勤俭致身,百年外,吾期尔于伊洛之间矣。」
典故
江左沉酣求名者


《苏轼诗集》卷三十五〈和陶饮酒二十首〉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三:「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典故
郊居赋

相关人物
沈约


《梁书》卷十三《沈约传》
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立宅东田,瞩望郊阜。尝为《郊居赋》。

例句

名重郊居赋,才高独酌谣。 皎然 送沈居士还太原

典故  
劫未成灰
 
劫沙
  
劫火烧
  
劫灰池
 
劫石成灰
 
寒灰劫尽
 
昆明事
 
昆明出劫
 
昆明劫
   
昆池劫墨
 
昆池劫灰
 
昆池灰
  
池辨烧灰
  
灰劫昆明
 
胡僧识
 
辨沈灰
 
黑土成灰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
「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搜神记》卷十三~98~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曰:「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馀也。」乃知朔言有旨。

简释

劫灰:喻灾难后的遗迹。唐韩偓《寄禅师》:“劫灰聚散铁辎墨,日御奔驰茧栗红。”


例句

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 刘宪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 朱庆馀 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 李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自有归期在,劳君示劫灰。 李端 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李贺 秦王饮酒

别访栖禅侣,相期语劫沙。 李频 书怀

是法从生有,修持历劫尘。 李频 题栖云寺立上人院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 杜甫 千秋节有感二首之一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杜甫 海棕行

世尘徒委积,劫火定焚烧。 卢纶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 郑愔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韩偓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韩偓 寄禅师

典故
井瓶身误
  
瓶沉金井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六〈释宝月·估客乐〉~480~
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例句

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 李白 寄远十一首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白居易 新乐府: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典故
千寻横铁锁
 
千寻锁
 
千寻铁锁
 
晋龙骧
 
楼船铁锁
 
王浚楼船
 
益部龙骧
 
连江锁
 
铁索千寻
 
铁索千寻沉江底
 
铁锁
 
铁锁楼船
 
铁锁横江
 
铁锁沈天堑
 
铁锁沈江
 
难锁长江断
 
龙骧下三蜀

相关人物
王浚


《晋书》卷四十二〈王浚列传〉~209~
太康元年正月,浚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浚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馀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馀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浚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例句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典故 
化精卫
 
口衔山石
 
含石
  
填海心
 
填海精卫
 
填渤澥
 
填沧海
 
填瀚海
 
女娃东海
 
帝女填
 
帝女衔石
 
帝女灵
 
帝子衔冤
 
心平海
 
投石填海
 
沈冤鸟口
 
沧海鸟
 
石填大海
 
碧海乾
 
禽填海
 
禽海填
   
精卫怒
 
精卫恨
 
精卫苦
 
精卫衔石
 
精卫衔芦
 
费木石
 
衔土怨
  
衔木石
   
衔石冤禽
 
魂化精卫

相关人物
精卫


《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述异记》卷上
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简释

禽填海:喻申冤报仇,或喻献身大业。唐杜甫《寄岳州贾六支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


例句

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元稹 缚戎人

恨极同填海,情长抵导江。 吴融

壅应边尽北,填合海无东。 吴融 雪十韵

石小虚填海,芦铦未破矰。 李商隐 北禽

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 李白 寓言三首之二

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 李白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

古时填渤澥,今日凿崆峒。 李贺 恼公

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 王睿 公无渡河

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 罗隐 子规

精卫一微物,犹恐填海平。 聂夷中 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余魄岂能衔木石,独将遗恨付箜篌。 陈标 公无渡河

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 陶翰 送金卿归新罗

帝女飞衔石,鲛人卖泪绡。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

龙宫月明光参差,精卫衔石东飞时。 顾况 龙宫操

典故
君魂寻我
 
梦中识路
 
梦境迷
 
梦魂相觅
 
沈郎诗
 
相寻梦


《昭明文选》卷二十〈诗甲·祖饯·别范安成诗〉~983~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唐·李善注引《韩非子》曰:「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
典故
刘桢沈痼
 
刘桢病

相关人物
刘桢(字公干)

参考典故
公干病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
「粲与北海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并见友善。干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干清玄体道,六行脩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建安中,太祖特加旌命,以疾休息。后除上艾长,又以疾不行。」

例句

刘桢元抱病,虞寄数辞官。 李商隐 楚泽

因恨刘桢病,空园卧见秋。 李端 卧病寄苗员外

满引红螺诗一首,刘桢失却病心情。 皮日休 李处士郊居

潘岳衰将至,刘桢病未瘳。 卢纶 卧病寓居龙兴观枉冯十七著作书知罢摄洛阳赴缑氏因题十四韵寄冯生并赠乔尊师(时予罢推官)

高歌一曲同筵醉,却是刘桢坐到明。 许浑 病中和大夫玩江月

忘情及宗炳,抱疾过刘桢。 陆龟蒙 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

为怜漳浦曲,沈痼有刘桢。 韦嗣立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并序)

典故
龙沉景阳井

相关人物
陈叔宝(陈后主)


《陈书》卷六《后主本纪》
是时韩擒虎率,自新林至于石子冈,任忠出降于擒虎,仍引擒虎经朱雀航趣宫城,自南掖门而入。于是城内文武百司皆遁出,唯尚书仆射袁宪在殿内。尚书令江总、吏部尚书姚察、度支尚书袁权、前度支尚书王瑗、侍中王宽居省中。后主闻兵至,从宫人十馀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袁宪侍侧,苦谏不从,后閤舍人夏侯公韵又以身蔽井,后主与争久之,方得入焉。及夜,为隋军所执。

例句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子


《庄子》杂篇·卷八下《则阳》
「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沈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晋·郭象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沈也。」

例句

僻地好泉石,何人曾陆沉。 于武陵 游中梁山

僻地好泉石,何人曾陆沉。 于邺 游中梁山

公府传休沐,私庭效陆沉。 储光羲 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

王屋尝嘉遁,伊川复陆沉。 储光羲 贻王处士子文

明妃若遇英雄世,青冢何由怨陆沉。 刘威 尉迟将军

啸傲转无欲,不知成陆沉。 常建 燕居

休说人间有陆沉,一樽闲待月明斟。 徐夤 休说

尔见山吏部,当应无陆沉。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

上国刈翘楚,才微甘陆沈。 李群玉 将离澧浦置酒舒屿奉怀沈正字昆弟三人联登高第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吾道在五字,吾身宁陆沉。 杜荀鹤 秋日怀九华旧居

高义难自隐,明时宁陆沉。 王维 送从弟蕃游淮南

苦节二十年,无人振陆沉。 白居易 赠能七伦

昨日诏书下,求贤访陆沉。 白居易 送张南简入蜀

谁念穷居者,明时嗟陆沉。 祖咏 家园夜坐郭微

道从汨没甘雌伏,迹恐因循更陆沈。 罗隐 旅舍书怀寄所知二首

既郁苍生望,明时岂陆沉。 蔡希寂 同家兄题渭南王公别业

一榜尽精选,此身犹陆沉。 薛能 下第后春日长安寓居三首

笔砚且勿弃,苏张曾陆沉。 贾岛 寄友人

隐几无名老,何年此陆沉。 钱起 春暮过石龟谷题温处士林园

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 钱起 题玉山村叟屋壁

直应宣室还三接,未必丰城便陆沉。 韩偓 奉和峡州孙舍人肇荆南重围中寄诸朝士二篇

时辈想鹏举,他人嗟陆沉。 高适 别王彻

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 高适 淇上别刘少府子英

典故
信沉鱼鸟
 
绿鸭与鲈鱼,如何可寄书


《昭明文选》卷二十七〈诗戊·乐府上·古乐府三首·饮马长城窟行〉~278~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佗乡。佗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唐·李善注引郑玄《礼记注》曰:「素,生帛也。」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子)苏武〉~2466~
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典故
明月西沈


《北史》卷五十四〈斛律金列传·(子)斛律光〉~967~
光字明月,马面彪身,神爽雄杰,少言笑,工骑射。初为侯景部下,彭乐谓高敖曹曰:「斛律家小儿,不可三度将行,后夺人名。」以库直事文襄。从出野,见雁双飞来,文襄使光驰射之,以二矢俱落焉。后从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在行间,光年十七,驰马射中之,因禽于阵。神武即擢授都督,封永乐子。双尝从文襄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丞相属邢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当时号落雕都督。齐受禅,别封西安县子。皇建元年,进爵?鹿郡公。时乐陵王百年为皇太子,求妃。孝昭以光世载醇谨,纳其长女为太子妃。历位太子太保、尚书令、司空、司徒。河清三年,周大司马尉迟迥、齐公宪、庸公王雄等众十万攻洛阳。光率骑五万驰往,战于芒山,迥等大败。光亲射雄杀之,迥、宪仅而获免。仍筑京观。武成幸洛阳策勋,迁太尉。初,文宣时,周人常惧齐兵之西度,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及帝即位,朝政渐紊,齐人椎冰,惧周兵之逼。光忧曰:「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先是,武成纳光第二女为太子妃,天统元年,拜皇后,光转大将军。三年六月,父丧去官。其月,诏起光及弟羡,并复位。秋,除太保,袭爵咸阳王,迁太傅。十二月,周军围洛阳,壅绝粮道。武平元年正月,诏光率步骑三万禦之,锋刃缠交,周将宇文桀众大溃,直到宜阳。军还,击周齐王宪等众大溃。诏加右丞相、并州刺史。其年冬,光又率步骑五万于玉壁筑华谷、龙门二城,与宪相持,宪不敢动。二年,率众筑平陇等镇戍十三所。周柱国枹罕公普屯威、柱国韦孝宽等来逼平陇,光与战于汾水,大破之。周遣其柱国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战于城下。取周建安等四戍,捕千馀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功勋者未得慰劳,若散,恩泽不施。乃密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左丞相,别封清河郡公。光尝在朝堂,垂帘而坐。祖珽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谓人曰:「此人乃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过闻之,又怒。珽知光忿,赂其从奴搕头。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用权,国必破矣。』」珽省事褚士达梦人倚户授其诗曰:「九升八合粟,角斗定非真,堰却津中水,将留何处人。」以告珽。珽占之曰:「角斗,斛字;津却水,何留人,合成律字;非真者,解斛律于我不实。」士达又言所梦状,乃其父形也。珽由是惧。又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以来,常种禾饲马,以拟寇难。今赐,无乃阙军务也?」帝又以邺清风园赐提婆租赁之。于是官无菜,赊买于人,负钱三百万,其人诉焉。光曰:「此菜园赐提婆,是一家足;若不赐提婆,便百官足」。由是祖、穆积怨。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谣言,令间谍漏其文于邺,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又曰「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祖珽因续之曰:「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令小儿歌之于路。提婆闻之,以告其母令萱。萱以饶舌,斥己也,盲老公,谓珽也,遂相与协谋,以谣言启帝曰:「斛律累世大将,明月声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尚公主,谣言甚可畏也。」帝以问韩长鸾,鸾以为不可,事寝。祖珽又见帝请间,唯何洪珍在侧。帝曰:「前得公启,即欲施行,长鸾以为无此理。」珽未对,洪珍进曰:「若本无意则可,既有此意而不决行,万一泄露如何?」帝曰:「洪珍言是也。」犹豫未决。会丞相府佐封士让密启云:「光前西讨还,敕令放兵散,光令军逼帝京,将行不轨,事不果而止。家藏弩甲,奴僮千数,每遣使丰乐、武都处,阴谋往来。若不早图,恐事不可测。」启云「军逼帝京」,会帝前所疑意,谓何洪珍云:「人心亦大圣,我前疑其欲反,果然。」帝性至怯懦,恐即变发,令洪珍驰召祖珽告之。又恐追光不从命。珽因云:「正尔召之,恐疑不肯入。宜遣使赐其一骏马,语云『明日将往东山游观,王可乘此马同行』,光必来奉谢,因引入执之。」帝如其言。顷之,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今已伏法,其馀家口并不须问。寻而发诏,尽灭其族。
典故
摸索何刘沈谢

相关人物
何逊
 
刘孝绰
 
沈约
 
谢朓


《隋唐嘉话》中~26~
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刘、沈、谢,暗中摸索著,亦可识。」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九〈诙谐五·许敬宗〉~929~
唐吏部侍郎杨思玄恃外戚之贵,待选流多不以礼,而排斥之。为选人夏侯彪之所讼,御史中丞郎馀庆弹奏免。中书令许敬宗曰:「固知杨吏部之败也。」或问之。宗曰:「一彪一狼,共著一羊,不败何待,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刘沈谢,暗中摸索著,亦可识。」
典故
青龙白虎车

相关人物
沈羲


《神仙传》卷八《沈羲》
沈羲者,吴郡人。学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不知服药物。功德感天,天神识之,羲与妻贾共载诣子妇卓孔宁家,道逢白鹿车一乘、青龙车一乘、白虎车一乘,从者皆数十骑,皆朱衣,仗矛带剑,辉赫满道。……骑人曰:「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年寿将尽。黄老今遣仙官来下迎之。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是也。度世君司马生,青龙车是也。迎使者徐福,白虎车是也。」须臾有三仙人羽衣持节,以白玉简青玉介丹玉字授羲,羲不能识。遂载羲升天。

例句

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 李白 早望海霞边

《漢語大詞典》:劫尘(劫塵)
亦作“刧尘”。亦作“刼尘”。
(1).凡尘,人世。 清 黄宗羲 《陈定生先生墓志铭》:“贞元朝士无多,劫尘冷落。”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药捣长生离刼尘,清妍面目本来真。”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一》:“觉当时尚有秋水一泓,兹则尽成平陆,亦刧尘之小变也夫。”
(2).谓兵火战乱之馀烬。 元 耶律楚材 《过沁园有感》诗:“垣頽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
《漢語大詞典》:劫后灰(劫後灰)
亦作“刧后灰”。 劫后所剩的灰烬。 苏曼殊 《为调筝人绘像》诗:“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刧后灰。”
《漢語大詞典》: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國語辭典》:劫灰  拼音:jié huī
1.劫火烧剩的灰烬。古印度人认为世界将毁坏时,劫火出现,烧毁一切,世界都成灰烬。唐。李商隐 寄恼韩同年二首时韩住萧洞诗:「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2.战争烧杀后,残存的东西。
分類:劫火
《漢語大詞典》:昆明劫灰
见“ 昆明灰 ”。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漢語大詞典》:池灰
三辅黄图·池沼:“ 武帝 初穿池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东方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餘灰也。’”后因以“池灰”指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唐 章孝标 《次韵和光禄钱卿》之一:“废兴今古事,何必叹池灰。”
分類:兵火毁坏
《漢語大詞典》:灰劫
(1).佛教语。指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 唐 杜甫 《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宋 米芾 《山光寺》诗:“仙来石畔怀灰劫,鹤语池边劝后生。”
(2).指被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清 叶燮 《集吴天章传清堂感旧限红字》:“忽惊灰劫餘芳砌,重愴 山阳 拭槁桐。”
《漢語大詞典》:金瓶落井
犹言石沉大海。语本 南朝 齐 宝月 《估客乐》之二:“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唐 李白 《寄远》诗之八:“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嘆復坐思。”
《國語辭典》:冤禽  拼音:yuān qín
精卫的别名。参见「精卫」条。
分類:精卫
《國語辭典》:填海  拼音:tián hǎi
将海填平。如:「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充分展现了不畏艰难的坚定意志。」
《國語辭典》:精卫(精衛)  拼音:jīng wèi
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白喙赤足,首有花纹,据说为炎帝幼女溺死海边所化。因不甘白白被海水淹死,常衔木石填海。也称为「冤禽」。
《國語辭典》:精卫填海(精衛填海)  拼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黄帝幼女溺死东海,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典出《山海经。北山经》。比喻心怀冤愤,立志报仇。亦比喻意志坚定,不惧艰苦。如:「不管有多少困难险阻,我们都将以精卫填海的精神,一一克服。」
《國語辭典》:精卫(精衛)  拼音:jīng wèi
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白喙赤足,首有花纹,据说为炎帝幼女溺死海边所化。因不甘白白被海水淹死,常衔木石填海。也称为「冤禽」。
《漢語大詞典》:衔木(銜木)
口叼树枝。 唐 李白 《寓言》诗之三:“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参见“ 衔石填海 ”。
分類:树枝
《國語辭典》:衔石填海(銜石填海)  拼音:xián shí tián hǎi
用嘴巴叼石头来填满海。典出《山海经。北山经》。比喻力量虽薄弱,精神意志却十分坚强。如:「编字典就像衔石填海,非有坚忍的毅力难成其事。」《镜花缘》第九回:「小弟向来以为衔石填海,失之过痴,必是后人附会。今日目睹,才知当日妄议,可谓少所见多所怪了。」
《漢語大詞典》:衔木鸟(銜木鳥)
原指精卫鸟,后亦泛指海鸟。 唐 陶翰 《送金卿归新罗》诗:“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参见“ 衔石填海 ”。
分類:精卫海鸟
《國語辭典》:衔石填海(銜石填海)  拼音:xián shí tián hǎi
用嘴巴叼石头来填满海。典出《山海经。北山经》。比喻力量虽薄弱,精神意志却十分坚强。如:「编字典就像衔石填海,非有坚忍的毅力难成其事。」《镜花缘》第九回:「小弟向来以为衔石填海,失之过痴,必是后人附会。今日目睹,才知当日妄议,可谓少所见多所怪了。」
《漢語大詞典》:衔石(銜石)
见“ 衔石填海 ”。
《國語辭典》:衔石填海(銜石填海)  拼音:xián shí tián hǎi
用嘴巴叼石头来填满海。典出《山海经。北山经》。比喻力量虽薄弱,精神意志却十分坚强。如:「编字典就像衔石填海,非有坚忍的毅力难成其事。」《镜花缘》第九回:「小弟向来以为衔石填海,失之过痴,必是后人附会。今日目睹,才知当日妄议,可谓少所见多所怪了。」
《國語辭典》:陆沉(陸沉)  拼音:lù chén
1.陆地陷没。如:「超量抽取地下水,使整个地区陆沉为沼泽。」
2.比喻国土沦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
3.比喻贤者隐居于市朝中。《庄子。则阳》:「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晋。郭象。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
4.昏沉愚昧。汉。王充《论衡。谢短》:「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