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2,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水栅
浦屿
潜游
潜水
潜波
沈玉
断碛
碛沙
中渚
水仙花
精盐
白苹
洲沚
鼍作
水蓼
《國語辭典》:水栅(水柵)  拼音:shuǐ zhà
设于水中,以阻止船舶通行的栅栏。通常设置于不甚宽大的河面及桥下。《南齐书。卷二九。周山图传》:「山图断取行旅船板,以造楼橹,立水栅,旬日皆办。」
分類:水中栅栏
《漢語大詞典》:浦屿(浦嶼)
水中小岛。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浦屿崎嶇到,林园次第巡。” 唐 白居易 《舟行阻风寄李十一舍人》诗:“扁舟厌迫烟波上,杖策闲寻浦屿閒。” 唐 李群玉 《桑落洲》诗:“浦屿渔人火,蒹葭鳧雁声。”
分類:水中
《漢語大詞典》:潜游(潛游)
亦作“潜游”。
(1).安静游憇。 宋 王禹偁 《野兴亭记》:“养神必务乎静,我则营林壑以潜游。”
(2).在水中游动。 碧野 《大巴山人》:“行走在这深山老林里,就像潜游在海底。”
亦作“潜游”。 见“ 潜游 ”。
《國語辭典》:潜水(潛水)  拼音:qián shuǐ
1.隐藏在水中。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隐秀》:「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
2.潜入水面以下。如:「他热爱潜水活动。」
3.河川名:(1)源出安徽省岳西县罗源山,东流至潜山县合于皖水后,注入长江。(2)汉水的支流,在湖北省潜江县。
《漢語大詞典》:潜波(潛波)
(1).犹微波。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閶闔西南来,潜波涣鳞起。”
(2).指涌泉。 唐 骆宾王 《灵泉颂》:“昔 汉 臣忠烈,穷井飞於一言; 姜 妇孝思,潜波移於七里。”
(3).沉入水中。
分類:微波水中
《漢語大詞典》:沈玉
指古代祭水时,把玉沉于水中。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侯 伐 齐 ,将济 河 , 献子 以朱丝繫玉二瑴……沉玉而济。” 元 陈赓 《游龙祠》诗:“騫菱沉玉答灵貺,割牲釃酒传巫言。” 清 龚自珍 《定风波》词:“ 燕子磯 头擫笛吹,平明沉玉大王祠。”
分類:水时水中
《漢語大詞典》:断碛(斷磧)
浅水中不相连接的沙石。 唐 陈子良 《入蜀》诗:“山阴黑断磧,月影素寒流。” 明 徐渭 《梅赋》:“侧披断磧,委朔风其将吹;忽上高空,助冻云之欲结。”
《漢語大詞典》:碛沙(磧沙)
水中沙堆。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面艽野兮悲桥梓,遡急流兮苦磧沙。”
分類:水中沙堆
《漢語大詞典》:中渚
水中小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晋文王 之世,大鱼见 孟津 ,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晋书·马隆传:“ 成都王 颖 攻 长沙王 乂 ,以 咸 为鹰扬将军,率兵屯 河桥 中渚。” 宋 苏辙 《初发嘉州》诗:“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漢語大詞典》:水仙花
花名。省称“水仙”。花如金盏银盘,养于水中,清香淡雅,故称。 宋 黄庭坚 《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诗之四:“ 钱塘 旧闻 水仙庙 , 荆州 今见水仙花。” 冰心 《往事·别后》:“餐桌中间摆着一盆水仙花,旁边四付匙箸。”详“ 水仙 ”。
《國語辭典》:水仙  拼音:shuǐ xiān
植物名。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鳞茎略卵状,外皮黑色,下端有白色须根。叶丛生,狭长线状,质厚,带白绿色。冬末春初时开花,花茎自叶丛抽出,每梗著花三至五朵,花色白,具黄色副花冠,有香味。常生长于暖地河边,或栽培于庭园。也称为「凌波仙子」、「金盏银台」。
《国语辞典》:精盐(精盐)  拼音:jīng yán
精制的盐。将粗盐溶解在水中后,去除杂质,重新熬制结晶而成。
《漢語大詞典》:白苹(白蘋)
亦作“ 白萍 ”。 水中浮草。 南朝 宋 鲍照 《送别王宣城》诗:“既逢青春献,復值白苹生。” 唐 杜甫 《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五代 齐己 《放鹭鸶》:“白萍红蓼碧江涯,日暖双双立睡时。”红楼梦第一○八回:“ 鸳鸯 下手的就是 湘云 ,便道:‘白萍吟尽 楚 江秋。’”
分類:水中
《漢語大詞典》:洲沚
水中小块陆地。 南朝 宋 鲍照 《赠傅都曹别》诗:“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唐 刘禹锡 《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冬游见清浅,春望多洲沚。” 清 薛福成 《考察近事谨陈管见疏》:“择地筑库,务求僻远,或在洲沚之上,或上山岭之间。”
分類:水中陆地
《漢語大詞典》:鼍作(鼉作)
犹言鼍于水中作浪。 唐 杜甫 《渼陂行》:“鼉作鲸吞不復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宋 陆游 《暮秋遣兴》诗之二:“鼉作夜风经 沌口 ,鸛鸣秋雨宿 杭头 。”
分類:水中中作
《國語辭典》:水蓼  拼音:shuǐ liǎo
植物名。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茎无毛,具腺点,紫红色,多分歧。叶披针形,密布腺点,味辛辣。穗状花序夏秋间开淡红色细花。瘦果具三棱。多生水边湿地。叶可为调味之用,或治疗蛇伤等。也称为「辣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