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间 → 闲间閒”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妈祖(妈祖) 拼音:mā zǔ
民间对「天上圣母」亲切的称谓。参见「天上圣母」。
《國語辭典》:莲花落(蓮花落) 拼音:lián huā lào
旧时乞丐所唱的歌曲。后发展成曲艺的一种,有专业演唱者,用竹皮按拍,常以「莲花落,落莲花」为尾声,内容多民间传说。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没奈何,我唱个莲花落,讨些儿饭吃咱。」《红楼梦》第五四回:「然后又命小戏子打了一回莲花落。」也作「落子」、「哩嗹花儿」、「哩嗹」、「莲花乐」。
《國語辭典》:分痛 拼音:fēn tòng
孕妇产前,母家送给的慰问礼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育子》:「凡孕妇入月,于初一日父母家以银盆,或錂或䌽画盆,盛粟秆一束,上以锦绣或生色帕复盖之,上插花朵及通草,帖罗五男二女花样,用盘合装,送馒头,谓之『分痛』。」
《國語辭典》:太平鼓 拼音:tài píng gǔ
1.乐器名。满、蒙、汉打击乐器,也称为「单鼓」、「羊皮鼓」。用铁为框,蒙以兽皮,鼓面略呈团扇形,底下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旧时常用于春节时,或祭祀、跳神等活动,以祈太平,故名。唐代已有,宋代称为「打断」。
2.流行于北京、河北、东北、陕西、宁夏等地,表演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并同时震动铁环作响,一面舞蹈或演唱,各地跳法不同。此种表演形式,也称为「太平鼓」、「太平鼓舞」。
《漢語大詞典》:俗教
指施于民间的政教。
《管子·七法》:“百匿伤上威,姦吏伤官法,姦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
《漢語大詞典》:兴氓(興甿)
举荐民间的贤者和能者。
《周礼·地官·遂大夫》:“三岁,大比,则帅其吏而兴甿。” 郑玄 注:“兴甿,举民贤者能者。”
《漢語大詞典》:迓鼓
(1). 宋 元 时民间乐曲名。官府有衙鼓,民间效其节奏,讹作迓鼓。 元
张可久 《折桂令·幽居次韵》曲:“攛顿着小丫鬟舞元宵迓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酒葫芦。”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村里迓鼓》:“ 元 人乐府有村里迓鼓之名, 宋 人乐苑有迓鼓格,图官衙严鼓之节也。衙讹为迓。曲名村里迓鼓者,以村里而效官衙,其衣装声节,必多可笑者,以是名之。”
(2).指俚俗的曲调。
《老残游记》第九回:“ 申公 在省城里,弹好琴的多着呢,何必听我们这乡里迓鼓。”
《漢語大詞典》:民阎(民閻)
民间里巷。
《新唐书·徐申传》:“﹝ 韶州 ﹞自兵兴四十年,刺史以县为治署,而令丞杂处民阎。”
《漢語大詞典》:民义(民義)
民间义勇。 宋 代指乡兵。
《宋史·度宗纪》:“知 叙州 郭汉杰 言, 马湖蛮王 汝作 , 鹿巫蛮王 沐丘 ,帅蛮兵五百餘助官军民义阻险 马湖 ,捍御有功。”
《漢語大詞典》:民道
民间往来的道路。
《京氏易传·蒙》:“蹇利於西南,民道通也。”
《漢語大詞典》:野声(野聲)
指民间乐曲。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吹籟工为善声,因 越王 不喜,更为野声, 越王 大説。”
《漢語大詞典》:野贤(野賢)
指遗在民间的人才。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京 ( 秦京 )以荐徵赴都,过 会城 ,先生送以诗:‘圣主忧时重野贤,岂无科目在从前。’”
《国语辞典》:收惊(收惊) 拼音:shōu jīng
民间妇女遇小孩受惊,就拿著孩子的衣服呼唤他的名字的习俗。
《国语辞典》:罗教(罗教) 拼音:luó jiào
明、清时新兴的民间宗教。创始人罗清,采取道家无为思想和佛教空无论,揉和为「无生老母,真空家相」的教义,并著五部六册宝卷为立教经典。流播甚广,后代衍裔支派繁多,有老官斋教、真空教等,是近代重要的民间宗教之一。也称为「罗祖教」、「无为教」。
《漢語大詞典》:岐路人
宋 代称民间艺人。犹言走江湖者。 宋
王铚 《默记》卷下:“ 晏元献 罢相守 潁州 。一日,有岐路人献杂手艺者,作踏索之伎。”今本岐作“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