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日本人
自称“大和民族”。东亚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日本,其余分布在南、北美洲太平洋诸岛。约1.2亿人(1985年)。说日语。多信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有插花、茶道等习俗。主要从事工业,也从事农业和渔业。
《漢語大詞典》:降帐(降帳)
古指归附的北方民族之人。帐,借指游牧部族。新唐书·王晙传:“虏脱南牧,降帐必与连衡,以相应接。表里有敌,虽 韩 、 彭 、 孙 、 吴 ,无所就功。”
《國語辭典》:项圈(項圈)  拼音:xiàng quān
戴在颈上的装饰品。《儒林外史》第五回:「奶妈抱著妾出的小儿子,年方三岁,带著银项圈。」《红楼梦》第三回:「仍旧戴著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国语辞典》:巴力  拼音:bā lì
相传为古近东民族所崇奉的神。根据迦南族神话,巴力为职司万物化育的神,与职司死亡、不育的神莫特为死敌。二神相抗时,若巴力胜则连续七年丰收,莫特胜则连续七年乾旱饥馑。巴力是众神之王,同时也是许多地方的地方神,类似我国的土地公。
分类:民族崇奉
《漢語大詞典》:胡鼓
古代北方民族的乐器。用手拍击。旧唐书·音乐志二:“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本胡鼓也。”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齐显祖 ﹞渐以功业自矜,遂嗜酒淫泆,肆行狂暴……或令 崔季舒 、 刘桃枝 负之而行,担胡鼓拍之。至乃卧鼓边亭,灭烽幽障者将三十年。” 胡三省 注:“胡鼓,以手拍之成声。 刘昫 曰:‘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本胡鼓也。’”
《漢語大詞典》:古丸
即 乌桓 。我国古代民族名。新唐书·回鹘传下:“东 靺鞨 ,西 突厥 ,南 契丹 ,北 乌丸 ,大抵风俗皆 靺鞨 也。 乌丸 或曰 古丸 。”
分類:乌桓民族
《漢語大詞典》:母舌
谓本民族的语言。 朱自清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他的诗不缺乏想象力,但不知是创造新语言的心太切,还是母舌太生疏,句法过分欧化,教人像读着翻译。”
分類:民族
《漢語大詞典》:塞裔
指塞外民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县人 樊衡 ……虽白面书生,有雄胆大略,深识可以轨时俗,长策可以安塞裔。”
分類:塞外民族
《國語辭典》:奴化  拼音:nú huà
一般指侵略者对其所占领的国家或殖民地,以各种方法使被侵略者丧失民族自尊心与认同,而甘心被奴役。
《國語辭典》:中产阶级(中產階級)  拼音:zhōng chǎn jiē jí
泛指社会中在经济收入、生活水准或社会地位,属于中等阶层的社群。此社群可以以客观的收入、财产或主观的认同为区分标准,其组成分子大致包括一般的管理阶层、专业人士、白领阶层、自由业等。在西元1980年代晚期之后,具有文化资本、专业能力与生活风格的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中重要的生产与消费群体,他们重视的政治及文化自由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关联。
《國語辭典》:中华民族(中華民族)  拼音:zhōng huá mín zú
构成中华民国各民族的总称。依体形、语系、宗教信仰等因素,约可分为十五系、五十多族,而以汉族为主干。经过几千年血缘、文化、思想等的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也称为「汉族」、「华族」。
《漢語大詞典》:约鲁巴人
西非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另有少数分布在贝宁、多哥、加纳等国。约2060万人(1983年)。讲约鲁巴语。多信万物有灵,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发达。
《漢語大詞典》:以夷攻夷
(1).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颜师古 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自相攻击也。” 宋 王安石 《宋翰林侍读学士知许州军州事梅公神道碑》:“公请择人,使 潘罗支 ,兵法所谓,以夷攻夷。”明史·李材传:“给事中 唐尧钦 等亦言:‘ 材 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2).晚 清 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國語辭典》:用夏变夷(用夏變夷)  拼音:yòng xià biàn yí
以诸夏的文化影响外族。《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國語辭典》:种族歧视(種族歧視)  拼音:zhǒng zú qí shì
因自身种族优越感作祟,而敌视或不公平对待其他种族的态度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