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乌梢蛇(烏梢蛇)
一种无毒蛇,长可达二米余,背面前半部黄色,后半部黑色,腹面灰黑色。可入药,治麻痹、等多种疾病。 沈从文 《新与旧·萧萧》:“这用艾蒿作成的烟包,是驱逐长脚蚊的得力东西,蜷在祖父脚边,犹如一条乌梢蛇。”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乌蛇
《国语辞典》:五步蛇  拼音:wǔ bù shé
一种毒蛇。头黑褐色,背灰白色,有菱形花纹,腹白色,有黑斑,尾端侧扁。有毒牙,相传被咬的人走不出五步即毒发而死,故称为「五步蛇」。
《漢語大詞典》:画箧蛇(畫篋蛇)
语本《大涅槃经·德五品》:“观身如篋,地水火风,四大毒蛇。”谓人身由“四大”假合而成,如四大毒蛇共居一篋。后因以“画篋蛇”喻虚幻易坏的人身。 南朝 梁 庾肩吾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第三赋韵东城门病》:“长縈画篋蛇,不值仙人鹿。”
《漢語大詞典》:竹根蛇
一种颜色与竹相同的毒蛇。体小,喜缘竹木。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黄颔蛇:“又有竹根蛇,《肘后》谓之青蝰蛇,不入药用,最毒,喜缘竹木,与竹同色。”
《漢語大詞典》:蜇螫
毒蛇咬。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蝮蛇秋月毒盛,无所蜇螫,嚙草木以泄其气,草木即死。”百喻经·得金鼠狼喻:“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復取毒蛇内诸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殞命。”
分類:毒蛇
《國語辭典》:眼镜蛇(眼鏡蛇)  拼音:yǎn jìng shé
动物名。爬虫类有鳞目。长四、五尺,颈部有一对有白边黑心的环状斑纹,形如眼睛。背褐色,腹青白色,毒牙有沟,可注毒液,怒则颈膨大,昂首直立,昼伏夜出。俗称为「饭匙倩」。
《國語辭典》:响尾蛇(響尾蛇)  拼音:xiǎng wěi shé
动物名。爬虫纲有鳞目。长达七、八尺,毒牙能射出毒液。在睛眼鼻孔间有凹陷的颊窝,可以感觉三十公分内的热度。尾端有角质鳞,能振动发声。
《国语辞典》:抗毒血清  拼音:kàng dú xiě qīng
用毒蛇、昆虫、细菌等产生的毒素或病毒注射到动物体内而获得的血清。如抗蛇毒血清、白喉抗毒血清、抗狂犬病血清。
《国语辞典》:蝮蛇螫手,壮士断腕(蝮蛇螫手,壮士断腕)  拼音:fù shé zhē shǒu,zhuàng shì duàn wàn
有胆识的人能在被毒蛇咬到手时,立即斩断手腕。语本《汉书。卷三三。田儋传》:「蝮蠚手则斩手,蠚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
《国语辞典》:银环蛇(银环蛇)  拼音:yín huán shé
动物名。一种毒蛇。体黑色,上有数十条银白色环带,毒性极强,以小动物为食。
《漢語大詞典》:蝮虫
传说中的毒蛇名。虫,虺的本字。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八十里,曰 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郭璞 注:“蝮虫,色如綬文,鼻上有鍼,大者百餘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五十里,曰 羽山 ,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漢語大詞典》:虺蹊
毒蛇藏身的小路。 明 张凤翼 《中解山亭赋》:“隐蠚道与虺蹊兮,伏虯宫与虎穴。”
《漢語大詞典》:虺螫
毒蛇咬。比喻被谗人诬陷。 宋 宋祁 《回郑资书》:“然虺螫不触而来,机牙未蹈而发,例蒙斥去,了弗訾省。”
《國語辭典》:海蛇  拼音:hǎi shé
海蛇科的统称。体长三、四尺,头小,眼小,口有毒牙。鼻孔在顶端,尾呈桨状,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司开闭,可防止海水入内。
《漢語大詞典》:虿盆(蠆盆)
(1).传说 商纣 时的一种酷刑,置毒蛇、毒虫于坑,放入罪人,任蛇虫咬噬。《武王伐纣平话》卷中:“臣启陛下,臣闻大王亦信 妲己 谗言,置酒池肉林蠆盆炮烙之刑,苦害他人。”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酷虐》:“ 妲己 置蠆盆,令宫女裸浴,观其楚毒以为乐。”
(2).引申为痛苦的环境。《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一〉》:“然而,你在仰首吸那醉人的一丝丝的烟叶的时候,可也想到有在虿盆中展转待拔的人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