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40,分116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早死
殊死
死党
逃死
罪死
冒死
杀死
濒死
敢死
枯死
诛死
愧死
死友
轻死
死国
《国语辞典》:早死  拼音:zǎo sǐ
1.死得很早。如:「他父母不幸早死,所以自小就在孤儿院长大。」
2.已经死了。如:「他啊!早死了好几年了!」
分类:早死已经
《國語辭典》:殊死  拼音:shū sǐ
1.斩首的刑罚。《汉书。卷一。高帝纪下》:「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2.竭尽死力。《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分類:决死
《漢語大詞典》:殊死刑
斩首的死刑。后汉书·梁统传:“臣窃见 元 哀 二帝轻殊死之刑以一百二十三事。手杀人者,减死一等。” 李贤 注:“《东观记》曰:‘ 元帝 初元 五年,轻殊死刑三十四事; 哀帝 建平 元年,轻殊死刑八十一事。’”
分類:斩首死刑
《國語辭典》:死党(死黨)  拼音:sǐ dǎng
能尽死力互助的同党。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如:「他们俩是同进退的死党。」《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故光禄大夫陈咸与立交通厚善,相与为腹心,有背公死党之信,欲相攀援,死而后已。」
《國語辭典》:逃死  拼音:táo sǐ
逃避死亡而出奔于他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所谓不能也。」
《漢語大詞典》:罪死
死罪。墨子·非攻下:“罪死无赦,以惮其众。”史记·蒙恬列传:“ 毅 不敢阿法,当 高 罪死,除其宦籍。” 唐 沈既济 枕中记:“独生为中官保之,减罪死,投 驩州 。”
分類:死罪
《國語辭典》:冒死  拼音:mào sǐ
不顾性命。《三国志。卷一二。魏书。鲍勖传》:「臣冒死以闻,唯陛下察焉。」《三国演义》第一四回:「今日于阵前得见故人,欲进一言,故特冒死而来。」
《國語辭典》:杀死(殺死)  拼音:shā sǐ
杀害致死。如:「在激烈争执中,他失手杀死对方。」
《高级汉语词典》:濒死  拼音:bīn sǐ
生命垂危、病情处于危急状态或危在旦夕
《國語辭典》:敢死  拼音:gǎn sǐ
勇敢而不怕死。《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國語辭典》:枯死  拼音:kū sǐ
枯萎而死。如:「外出多日,盆栽没有浇水,大半几近枯死。」汉。王充《论衡。气寿》:「物有为实,枯死而堕;人有为儿,夭命而伤。」
《漢語大詞典》:诛死(誅死)
杀戮。史记·田叔列传:“时左丞相自将兵,令司直 田仁 主闭守城门,坐纵太子,下吏诛死。”汉书·司马迁传:“为人臣子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法·逸囚正法:“ 江陵 当国时,持法不少假,如盗钱粮四百两以上,俱非时诛死。”
分類:杀戮
《漢語大詞典》:愧死
极言羞愧。《西湖佳话·西泠韵迹》:“我堂堂男子,既富且贵,反因来迟,不能少申一报,非负心而何?日后冥中相见,岂不愧死!”镜花缘第十二回:“如此谦恭和蔼,可谓脱尽仕途习气。若令器小易盈,妄自尊大,那些骄傲俗吏看见,真要愧死!”
分類:羞愧
《國語辭典》:死友  拼音:sǐ yǒu
交情至死不变的朋友。《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式传》:「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
《漢語大詞典》:轻死(輕死)
以死事为轻,不怕死。老子:“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管子·法法:“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情势》:“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
《國語辭典》:死国(死國)  拼音:sǐ guó
殉国,为国事而死。《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惭于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