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错(不錯)  拼音:bù cuò
1.对、正确。表示肯定。《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少卿天下豪士,英气逼人,小弟一见丧胆,不似迟先生老成尊重,所以我认得不错。」《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揭起暖帘进来,对著人瑞望老残说:『这位就是铁老爷罢?』人瑞说:『不错。』」
2.不坏。《红楼梦》第五六回:「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儿;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
3.明察、明白。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母亲著小姐以兄妹称呼,不知主何意,小生不敢自专,母亲尊鉴不错。」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三折:「告相公心中暗约,将法度也须斟酌,小官每岂敢自专,望从容尊鉴不错。」也作「不阻」。
《國語辭典》:公理  拼音:gōng lǐ
1.世人所公认的道理。《文明小史》第二○回:「婚姻可以自由,乃是世界上的公理。」
2.科学上推理的基本,无须證明者。如:「几何公理」。
《漢語大詞典》:极是(極是)
(1).非常正确。 明 袁宏道 《小修》:“近闻大人同诸舅结社乐老,极是极是。”
(2).最是;确实是。《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狄氏 ﹞美名一时无比,却又资性贞淑,言笑不苟,极是一个有正经的妇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只此也要得一半价钱,极是便宜的。”
《漢語大詞典》:在理
(1).在审讯中。 唐 韩愈 《曹成王碑》:“王之遭诬在理,念太妃老,将惊而戚;出则囚服就辩,入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
(2).犹据理;于道理方面。旧唐书·良吏传赞:“圣人造世,才杰济时。在理致治,无为而为。” 朱自清 《中国歌谣》二:“其实说歌与舞起于节日的聚会,在理都不可通。”
(3).有理,合乎道理。红楼梦第九九回:“ 李十儿 回説:‘……若説了,少不得老爷生气。’ 贾政 道:‘只要説得在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 广东 人的迷信鬼神,有在理的,也有极不在理的。”如:哪一方在理?谁是正确的呢?
《國語辭典》:正面  拼音:zhèng miàn
1.身体五官的那一面。亦用于指物体装饰较讲究或主要使用的一面。《红楼梦》第一二回:「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拿著灯底下翻过来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
2.面对面,指直接。如:「正面冲突」。《清史稿。卷三七二。关天培列传》:「十月,敌以大舰正面来攻,小舟载兵从侧乘潮扑岸,歼之于山冈。」
3.比喻具有良好趋向或发展的一面。如:「正面意义」、「正面影响」。
《國語辭典》:红线(紅線)  拼音:hóng xiàn
1.红色的丝线。唐。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
2.俗谓男女婚姻关系的发生,是命中注定的,好像冥冥之中有条红线牵系著。
3.唐袁郊传奇小说《红线传》中的人物。为潞州节度使薛嵩家婢女,通经史。
《國語辭典》:错误(錯誤)  拼音:cuò wù
不对、不正确。唐。王睿〈三惑论〉:「过谬错误,莫得知矣。」唐。皮日休 襄州春游诗:「映柳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
《漢語大詞典》:无然(無然)
(1).无是,不正确。《诗·唐风·采苓》:“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2).不要这样。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氏 以 公鉏 为马正,愠而不出。 閔子马 见之,曰:‘子无然。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唐 张九龄 《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诗:“我愿从归翼,无然坐自沉。” 明 刘基 《五月三日会王氏南楼》诗:“无然学儿女,愴恨 山阳 笛。”
(3).不是这样。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於世。”
《漢語大詞典》:南车(南車)
(1).即指南车。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纳兽圈以示优容,锡南车而资賚送。”
(2).比喻正确方向的指引者。 宋 范仲淹 《上大名府主王侍郎启》:“伏遇侍郎,启闢圣门,仪形俊域;实斯文之东道,乃吾党之南车。”
《國語辭典》:理顺(理順)  拼音:lǐ shùn
1.道理稳当妥适。《朱子全书。卷一四。论语五。子曰回也章》:「今须且将此一段反复思量,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使自会沦肌浃髓。」
2.经过整理使顺畅妥贴。如:「这批文件先得经过分类理顺,才方便日后检阅。」
《國語辭典》:听信(聽信)  拼音:tīng xìn
1.听从相信。《汉书。卷三五。吴王刘濞传》:「今者主上任用邪臣,听信谗贼。」《西游记》第一○回:「过耳之言,不可听信。」
2.等候信息。如:「你安心听信吧!若有消息,我一定会告诉你。」也称为「听信儿」。
《國語辭典》:舛错(舛錯)  拼音:chuǎn cuò
1.参差不齐。《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心懭悢以冤结兮,情舛错以曼忧。」《文选。左思。三都赋》:「贾贸墆鬻,舛错纵横。」
2.错误。唐。司马贞 史记索隐序:「初欲改更舛错,裨补疏遗,义有未通,兼重注述。」
《國語辭典》:舛错(舛錯)  拼音:chuǎn cuo
意外的差错。如:「这人很诚实,东西交给他不会有舛错。」
《国语辞典》:失义(失义)  拼音:shī yì
偏离正确的意义。《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國語辭典》:定理  拼音:dìng lǐ
1.永久不变的真理。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子程子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2.数学上的命题或公式,已證明为真实,可以定为原理或规则的,称为「定理」。
3.有明文规定的事项。
《國語辭典》:理直  拼音:lǐ zhí
1.正义无私。《北史。卷二三。列传。于栗磾》:「案谥法,刚强理直曰武,怙威肆行曰丑,宜谥武丑公。」
2.理由正确、充足。《醒世恒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理直千人必往,心亏寸步难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这事是他理直,不好曲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