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17,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典故(续上)
越人歌
枣下悲歌
钟离歌
竹西歌吹
子野闻歌
子夜歌
优孟歌
词典
歌舞
笙歌
高歌
长歌
悲歌
歌声
弦歌
清歌
典故
越人同载
 
越人歌
 
越人绣被


《说苑》卷十一〈善说〉~365~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缟舄,立于游水之上,大夫拥钟锤,县令执桴号令,呼:「谁能渡王者于是也?」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遂造托而拜谒,起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庄辛迁延沓手而称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汎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极芘,张翠盖而犀尾,班丽衽,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惿随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皙乃揄脩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圭,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今君何以踰于鄂君子皙,臣何以独不若榜枻之人,愿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进之,曰:「吾少之时,亦尝以色称于长者矣。未尝过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后,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
典故
枣下悲歌

相关人物
潘岳


《昭明文选》卷十八〈赋壬·音乐下·笙赋〉~859~
咏园桃之夭夭,歌枣下之纂纂。歌曰:「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人生不能行乐,死何以虚谥为。」唐·李善注引《古咄唶歌》曰:「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枣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攒,聚貌。纂,与攒古字通。」

例句

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

典故
钟离歌


《夷坚志·夷坚丁志》卷十
淳熙十一年,溧阳苍半斗子坐盗官米,黥配而籍其家。得草书二轴,题云「庚申岁书」,其名权花押,正如一剑之状,盖钟离翁也。其诗云:「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抛象履到峰西。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木齐。古堑细香红树老,半峰残雪白猿啼。虽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满溪。」李粹伯跋之曰:「字画放逸,有翔龙舞凤之势,脱去寻常畦径,非得于心而应乎手者不能尔。飘然神仙风度,固有所本云。」真本藏于建康府治府资库,绢素裱饰处皆断裂满独字画不动,景裴尝见之。
典故
竹西歌吹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典故
子野闻歌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任诞〉~757~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典故

《宋书》卷十九〈乐志一〉~549~
〈子夜哥〉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晋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哥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
《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清乐〉~064~
子夜,晋曲也。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晋日常有鬼歌之。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清商曲辞一·吴声歌曲·子夜歌四十二首〉~64~
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宋书·乐志》曰:「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古今乐录》曰:「凡歌曲终,皆有送声。子夜以持子送曲《凤将雏》以泽雉送曲。」《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
典故
优孟歌

相关人物
优孟


《新校本史记三家注》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简释

优孟歌:喻贤臣身后凄凉。南朝梁沈约《伤李圭之》:“既阙优孟歌,身没谁为宠?,


例句

既阙优孟歌,身没谁为宠? 沈约 伤李圭之

《國語辭典》:歌舞  拼音:gē wǔ
1.歌唱与舞蹈。《文选。王粲。从军诗五首之一》:「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三国演义》第八回:「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
2.游逸安乐。《左传。庄公二十年》:「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國語辭典》:笙歌  拼音:shēng gē
合笙歌唱。亦泛指奏乐唱歌。《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玄宗在宫中赏月,笙歌进酒,凭倚白玉栏杆,仰面看著,浩然长想。」《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前去饮酒作乐,真正是笙歌彻夜,灯火通宵。」
《國語辭典》:高歌  拼音:gāo gē
大声歌唱。汉。傅毅 舞赋:「亢音高歌为乐方。」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诗:「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國語辭典》:长歌(長歌)  拼音:cháng gē
引吭高歌。《文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三国演义》第三五回:「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
《國語辭典》:悲歌  拼音:bēi gē
1.悲壮地唱歌。如:「慷慨悲歌」。《淮南子。说林训》:「善举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悲壮或哀痛的歌曲或歌声。唐。王勃〈益洲夫子庙碑〉:「厄宋围陈,奏悲歌于下蔡。」《红楼梦》第二七回:「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國語辭典》:歌声(歌聲)  拼音:gē shēng
歌唱的声音。《三国演义》第九回:「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
分類:歌声歌唱
《國語辭典》:弦歌  拼音:xián gē
1.依和著琴瑟的声音来咏诗。《淮南子。俶真》:「弦歌鼓舞,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2.孔子到鲁国武城听到子游用弦歌之声教化人民。典出《论语。阳货》。比喻以礼乐教化群众。唐。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本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國語辭典》:弦歌(絃歌)  拼音:xián gē
泛指音乐。《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王涣传》:「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八》:「平生少年十,轻薄好弦歌。」
《國語辭典》:清歌  拼音:qīng gē
1.没有乐器伴奏的唱歌。《文选。张衡。思玄赋》:「双材悲于不纳兮,并咏诗而清歌。」《晋书。卷二十三。乐志下》:「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善清歌。」也称为「清曲」。
2.清脆嘹亮的歌声。唐。王勃〈三月上巳韨褉序〉:「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清。洪升《长生殿》第一出:「清歌未了,鼙鼓喧阗起范阳。」也称为「清曲」。
《國語辭典》:子夜歌  拼音:zǐ yè gē
乐府吴声歌曲。相传晋时女子名子夜者造此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因起于吴地,也称为「子夜吴歌」。《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子夜,晋曲也。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晋日常有鬼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