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班駮
亦作“ 班驳 ”。
1.杂色;色彩斑斓。《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同駑驘与椉駔兮,杂班駮与闒茸。” 王逸 注:“班駮,杂色也。”西京杂记卷一:“﹝山﹞上结藂条如车葢,叶一青一赤,望之班駮如锦绣。”魏书·天象志一:“十四年二月己巳朔未时,云气班驳,日十五分蚀一。”
2.比喻有文采。 清 卢文弨 《〈逸老堂诗话〉跋》:“顾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班驳可喜。”
3.错落相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駮椎之,名曰嫁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然柏沥、芥子,并是躁药;其徧体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渐涂之。”
4.模糊,不清楚。 宋 陈武 《高帝封建论》:“大抵创业之君,这些规模,人不得尽识,所以其治,班駮而不可考。”
《國語辭典》:班驳(班駁)  拼音:bān bó
1.色彩相杂不纯的样子。也作「斑驳」。
2.责备。《通俗常言疏證。言语。班驳》引《合纵记剧》:「今日到斑驳我小子起来。」
《國語辭典》:迷糊  拼音:mí hú
模糊不清。《醒世姻缘传》第五三回:「我著俺小槿子送你去,看你迷糊了。」
《漢語大詞典》:濛胧(濛朧)
模糊不清貌。 唐 王昌龄 《斋心》诗:“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朧。”
分類:模糊不清
《漢語大詞典》:蒙胧(蒙朧,濛朧)
月光不明貌;模糊不清貌。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朧。”
濛朧:模糊不清貌。 唐 王昌龄《斋心》:“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朧。”
《漢語大詞典》:蒙腾(矇騰)
犹懵懂。神志不清醒貌。 宋 陶谷 清异录·酒浆:“酒国安恬,无君臣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焉,荡荡焉,其乐可得而量也。转而入於飞蜨都,则又蒙腾浩渺而不思觉也。”
模糊不清。 元 贯云石 《点绛唇·诗酒风流》套曲:“直喫的酩酊疏狂罢手,也不记谁扶下翠楼,眼矇腾口角涎稠。”
《漢語大詞典》:昏晕(昏暈)
指光线模糊不清。 元 李翀 日闻录:“日月昏晕,星宿动摇。” 叶圣陶 《隔膜·绿衣》:“灯光似乎含着烦闷的样子,放不出光明来,只是昏晕和无力。”
昏厥;昏眩。《水浒传》第五二回:“ 柴进 痛哭了一场。继室恐怕昏晕,劝住 柴进 。”红楼梦第七七回:“一阵虚火上攻,早昏晕过去。”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眼下,失望、悲痛和激怒的心情,使他头脑昏晕,四肢麻木。”
《國語辭典》:矇眬(矇矓)  拼音:méng lóng
1.眼睛欲闭又张的样子。如:「他一副睡眼矇眬的模样,八成是困了。」
2.模糊、不分明。如:「泪眼矇眬」。《聊斋志异。卷四。公孙九娘》:「既而生归,则暮色矇眬,不甚可辨。」清。徐珂《情感类。龙碧桃悦朱剑秋》:「时天色微明,矇眬之光自窗隙透入,案上一灯如豆,相与激射,视并枕者非他,昼间所见人也。」
《漢語大詞典》:曚昧
昏暗模糊。晋书·纪瞻传:“太极者,盖谓混沌之时曚昧未分,日月含其辉……天地混其体,圣人藏其身。”
分類:昏暗模糊
《漢語大詞典》:曚曚
模糊不明貌。隋书·天文志下:“日曚曚光,士卒内乱。” 宋 梅尧臣 《送吕冲之使北》诗:“曚曚白日穿云出,漭漭黄沙作雾吹。”
分類:模糊
《漢語大詞典》:漫失
谓模糊剥蚀。 清 姚鼐 《登泰山记》:“是日观道中石刻,自 唐 显庆 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分類:模糊剥蚀
《漢語大詞典》:微昧
幽隐;不明;模糊不清。 汉 张衡 《归田赋》:“感 蔡子 之慷慨,从 唐生 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图画:“ 元宗 时,以图画岁久,恐渐微昧,使 曹霸 重摹饰之。”
《国语辞典》:道不出  拼音:dào bù chū
对于感受到的事物,太过强烈或模糊,而无法诉说清楚。如:「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他心中满是道不出的离愁别绪。」
《漢語大詞典》:浑蒙(渾蒙,渾濛)
模糊,不分明貌。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二:“死寂,死寂,好一似沉沦大陆,浑蒙。”
渾濛:指混沌之气。 清 毛奇龄 《谒嵩岳》:“日月环区宅,阴阳割浑濛。”
《漢語大詞典》:懵憕
(1).神志模糊。集韵·去嶝:“懵憕,神不爽。”
(2).指睡眼蒙矓。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诘病》:“看他娇啼隐忍,笑譫迷厮,睡眼懵憕。”
《漢語大詞典》:漫剥
谓因剥蚀脱落而模糊不清。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器用:“ 长安 故宫闕前有 唐 肺石尚在,其制如佛寺所击响石而甚大,可长八九尺,形如垂肺,亦有款誌,但漫剥不可读。” 明 李东阳 《石鼓歌》:“吁嗟往者不復返,庶免方来尽漫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