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须摩提(須摩提)
梵语sumati的译音,或译作“须摩题”。佛教语。西方极乐世界。为 阿弥陀佛 所居,意译为“妙意”、“好意”。般舟三昧经·行品:“独一处止念西方 防弥陀佛 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刹,其国名 须摩提 。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翻译名义集·世界:“《大论》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弥陀经》云:‘ 阿弥陁佛 所居国土名 须摩题 。’”
《漢語大詞典》:须陀洹果(須陀洹果)
梵语的音译。意译为“预流”、“入流”。谓预入圣者之流。声闻乘四圣果之一,断除三界中的见惑,即证此果位。《〈百喻经〉序》:“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亦省称“ 须陀洹 ”。 晋 法显 佛国记:“ 瑠璃王 杀 释 种子, 释 种子先尽得须陀洹。”翻译名义集·三乘通号:“须陀洹:即入八圣道之流也。”参见“ 四果 ”。
《國語辭典》:四果  拼音:sì guǒ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预流果)、斯陀含果(一来果)、阿那含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四者。《中论》卷四:「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證灭,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国语辞典》:摩耶夫人  拼音:mó yé fū rén
佛陀释迦牟尼的生母。梵语māyā-devī的音意合译。名摩诃摩耶,相传为天臂城释迦族善觉长者的女儿。唐。顾况〈八月五日歌〉:「四月八日明星出,摩耶夫人降前佛。」也译作「摩诃摩邪」。
《国语辞典》:菩提达摩(菩提达摩)  拼音:pú tí dá mó
梵语Bodhidharma的音译。中国禅宗初祖。南印度人种姓不详,出家后倾心于大乘佛法。来华时间有三说:一说南朝宋末;一说梁武帝普通元年;另说大通元年,到达广州,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那儿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以二入四行为修行的方法。达摩的事迹,随著禅宗的发展,渐趋神异,并成为中国画家所爱的画题。在通俗侠义小说中,菩提达摩也成了少林武功的创始者。
分类:梵语音译
《国语辞典》:鸠摩罗什(鸠摩罗什)  拼音:jiū mó luó shí
人名。生卒年不详。为梵语kumārajiva的音译,义为童寿。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而鸠摩罗什则生于西域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随母亲出家。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秦弘始三年姚兴派人迎入长安,翻译佛典。共译出《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成就,不仅在于系统的介绍般若、中观之学,在翻译上更一改过去滞文格义的现象,辞理圆通,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开辟后来宗派的义海。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其中以僧肇、僧睿、道融、道生最著,称「什门四圣」。著作不多且多亡佚,有《十喻诗》、《通三世论等传世》。简称为「罗」、「什」。
《国语辞典》:三藐三佛陀  拼音:sān miǎo sān fó tuó
佛教用语。为梵语samyaksaṃbuddha的音译。意译为正等正觉者。佛教谓得究竟觉悟的人,即佛陀。《妙法莲华经》卷二:「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也作「三耶三佛」。
《国语辞典》:提婆达多(提婆达多)  拼音:tí pó dá duō
人名。梵语Devadatta的音译。意译天授或天与。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据说他在佛陀说法的第二十年加入僧团,其后想谋得僧团的领导地位,遭到否决,乃自立门户。在佛传中,提婆达多扮演著反对释尊的角色。也译作「地婆达多」、「禘婆达多」、「调达」、「提婆达多」等。
《国语辞典》:阿底峡(阿底峡)  拼音:ā dǐ xiá
人名。(西元982~1054)梵语Atisa的音译,意译为「殊胜」,法名燃灯吉祥智。幼年出家。曾从菩提贤、金洲法称修学,博通显密,教證双全,为当时超戒寺最杰出的学者。后应西藏王之邀至西藏弘法。使十一世纪朗达玛毁佛后的西藏佛教得以复兴。历史上并以阿底峡入藏以后的西藏佛教为后弘期。对承传其教法的是噶当派和格鲁派有极深远的影响。其著作保留在《西藏大藏经》中多达一百一十七部。
《国语辞典》:阿伽陀  拼音:ā qié tuó
丸药,特别是指解毒药。为梵语agada的音译。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三:「如阿伽陀药,能疗一切毒。」也作「阿揭陀」、「阿竭陀」。
《国语辞典》:安阇那(安阇那)  拼音:ān shé nà
黄连的别称。为梵语añjana的音译。参见「黄连」条。
《国语辞典》:大众部(大众部)  拼音:dà zhòng bù
佛教部派之一。大众为梵语Mahāsanghik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僧祇。系佛教最初分裂所形成,与上座部对立。相传后来大乘佛教的发展颇有关系。
《国语辞典》:因陀罗(因陀罗)  拼音:yīn tuó luó
印度的雨神。梵语Indra的音译。在吠陀神话中他统领天界诸神,并用他的金刚杵征服黑暗的诸魔。由于他所作所为对人类有益,所以在祈祷文常受到赞颂。虽在较晚的吠陀神话将他归入梵天、毗湿奴与湿婆的下属,但在一般人的概念,他还是天神的领袖。在佛教将他列为护法神之一。也称为「帝释天」、「释提桓因」。
《国语辞典》:优婆离(优婆离)  拼音:yōu pó lí
人名。生卒年不详。梵语upāli的音译。原为一名理发师,后和萨迦的王子一起跟随佛陀出家。因持律精严,被称为「持律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优婆离诵出律藏。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称为「优波离」。
《国语辞典》:大品般若  拼音:dà pǐn bō rě
书名。佛教典籍。《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简称。现存除梵语本外,尚有藏、汉译本。汉译有西晋无罗叉译的《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的《光赞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及唐玄奘译的《大般般若波罗蜜经。第二会》四种。也称为「大品经」。
《国语辞典》:须菩堤(须菩堤)  拼音:xū pú tí
人名。生卒年不详。为梵语Subhūti的音译。意译作善现、善见等。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人。以善了佛陀所说的空理著称,是般若经中主要发问者,称为「解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