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54,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承行
察狱
决讼
平刑
旧案
积案
公判
一案
请谳
推事
疑案
堂事
大案
问断
谳疑
《国语辞典》:承行  拼音:chéng xíng
承办案件的官吏。《儒林外史》第五一回:「你们此刻不要去。点灯后,把承行的叫了来,我就有道理。」
《漢語大詞典》:察狱(察獄)
审理狱讼案件。《孔子家语·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书·无逸“则若时,不永念厥辟” 唐 孔颖达 疏:“君人者察狱必审其虚实,然后加罪,不长念其为君之道,谓不审察虚实也。”
《漢語大詞典》:决讼(決訟)
审判案件。后汉书·百官志五:“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姦。”
《漢語大詞典》:平刑
公平地处理案件;断案。汉书·谷永传:“平刑释寃,以理民命。”晋书·天文志上:“宫门左星内二星曰大理,主平刑断狱也。” 宋 苏洵 《族谱后录》上篇:“至 周 ,有 忿生 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 周公 称之。” 明 唐顺之 《礼部郎中李君墓志铭》:“虽职专平刑,而泽之及人,不独鞫讯讞论间而已。”
《國語辭典》:旧案(舊案)  拼音:jiù àn
积年陈旧的案牍,引申指旧事。宋。刘克庄〈和张简簿尉韵〉:「旧案依稀在柏台,寄声杭本莫翻开。」
《國語辭典》:积案(積案)  拼音:jī àn
1.案,长桌。积案指堆满几案。《隋书。卷六六。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2.累积没有处理的案件。如:「积案如山」。
《國語辭典》:公判  拼音:gōng pàn
1.在公开的法庭审理判决。
2.公众评断判别。
《漢語大詞典》:一案
(1).指一件陈奉食物的托盘。新唐书·礼乐志五:“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匹;酒一壶,二斗;脩一案,五脡。”
(2).一张几桌。朱子语类卷十八:“如一案有许多器用,逐一理会得,少间便自见得都是案上合有底物事。”《宣和遗事》后集:“引帝至帐下,旋次升阶,惟有一案设香烛。”
(3).一桩案件。
(4).犹言一个部门。宋史·职官志三:“刑部旧有详覆案,自官制行,归诸路提刑司,至是復置。四年,併制勘、体量为一案。”
《漢語大詞典》:请谳(請讞)
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称为“请讞”。 汉 王充 论衡·定贤:“事之难者莫过於狱,狱疑则有请讞。”隋书·刑法志序:“每以季秋之后,诸所请讞,帝常幸 宣室 ,斋而决事,明察平恕,号为宽简。”
《國語辭典》:推事  拼音:tuī shì
1.职官名。隶属大理寺。宋代推丞、评事的省称,掌审判案件,详慎用刑等事。职位分左右,左管断刑,右管治狱。
2.旧称专职审理讼案的司法官,各级法院均设之。现已更名为「法官」。
《國語辭典》:疑案  拼音:yí àn
證据不充分,一时无法判决的案件。泛指不明的情况、事件。
《國語辭典》:堂事  拼音:táng shì
1.正厅祭祀祖先的事。《礼记。礼器》:「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
2.旧称公堂的案件审理。《老残游记》第一六回:「进了大门,见出出进进人役甚多,知有堂事。」
《漢語大詞典》:大案
(1). 清 代各省行政长官向中央政府同时列名保举一大批下属晋级,称为大案。《老残游记》第四回:“老兄可以捐个同知,今年随摺一个过班,明年春间大案,又是一个过班,秋天引见,就可得 济东泰武临道 。”
(2).指重大案件。如:近年来抓紧审理经济领域中的大案、要案,依法判处了一些贪污盗窃分子。
《國語辭典》:问断(問斷)  拼音:wèn duàn
判决、定案。《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下》:「既是问断了,如今也不怕有人撞见,依旧开个碾玉作铺。」也作「问成」。
《漢語大詞典》:谳疑(讞疑)
议处疑难案件。语出史记·酷吏列传:“奏讞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 宋 王安石 《敕奖谕赐审刑院详议官大理寺详断官等》:“朕初嗣服,德化未孚,永念元元,多罹犴狱。汝等并膺选擢,任在讞疑。”